公用事业局考虑在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划设“临时淹水区”,在极端天气下让靠近访客中心的停车场一带短时积水,以保留红树林生态,并通过提前预警保障公众安全。
公用局星期六(9月27日)在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的访客中心,举行“护岸有方对话”(Our Coastal Conversation),针对如何打造有韧性且宜居的西北海岸,征集公众意见。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高级政务次长吴函燕当天出席对话会,并与50名公众、环境组织代表和商家业者等进行交流和讨论。
我国西北海岸的海岸线研究分为两部分,大士至林厝港部分已在2022年开始。第二部分针对林厝港至兀兰全长15公里的海岸线研究,则在2023年展开,预计一两年内完成。
星期六的对话会主要围绕第二部分进行讨论。这个地区的重要地标,包括未来的双溪加株工业生态区(Sungei Kadut Eco-District)、兀兰关卡和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这一带还有克兰芝海岸自然公园、林厝港自然公园,以及即将开放的万礼红树林和滩涂自然公园。
吴函燕致辞说,我国海平面预计在2100年上升一米多,若再不行动,超过三成土地都将被水淹,包括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负责林厝港至兀兰海岸线研究的咨询公司奥雅纳(Arup)透露,双溪布洛部分园区如停车场在极端罕见的情况下,可能被高达80厘米的水淹没。
对此,公用局海岸防护署(海岸工程)高级副署长涂峻萁指出,研究的主要考量包括整合现有措施和未来土地使用,并把自然纳入设计方案。
“例如,把防护措施建在栖息地后方,或在极端天气发生时,允许双溪布洛部分园区,如停车场短暂淹水。”
他说,当局因此有必要举行对话,针对可能采取的措施和取舍,征集社区和相关方的意见。
除了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当局也针对克兰芝水坝及克兰芝防潮闸门(Kranji Tidal Gatehouse)的多功能用途,邀请公众提出意见。有公众提议结合步道或脚踏车道,以提升连通性,也有人建议将四栋防潮闸门改造成观景台、海景咖啡店或教育空间等。
奥雅纳副董事石彼德(Peter Stones)告诉《联合早报》,公司将在接下来一两年,对不同防护选项的成本效益、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层面和防洪效果进行评估,以纳入向当局推荐的可行方案中。除了着重于有效的防洪管理,也希望结合多功能土地用途、提升生态价值和通过场所营造,改善这一带的宜居程度。
受邀出席对话的脚踏车爱好者群组LoveCycling SG联合创办人朱桦(55岁)受访时说,海平面上升是“未来不可避免的问题”。他希望当局为对抗海平面上升而增高堤坝、拓宽路面时,也考虑增设公园连道网路和树荫连接其他市镇,“让双溪布洛和克兰芝对骑行者和公众更方便易达”。
他指出,目前沿着克兰芝水坝的公路并没有脚踏车道和步道,骑行者须和重型车、小卡车等同路而行,相当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