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名灵长类动物学家、环保先锋珍古德(Jane Goodall)去世,享寿91岁。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星期四(10月2日)在脸书悼念,形容她是“开创性的科学家、保育工作者与环保倡导者”,并表示她的精神遗产在全球,包括新加坡,留下了深刻烙印。
徐芳达说,透过珍古德教育与保育协会新加坡区(Jane Goodall Institute Singapore,简称JGIS)的推动,她启发许多新加坡人理解和关心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国家公园局也曾与JGIS紧密合作,在教育与保育工作上携手,包括设立莱佛士长尾叶猴工作小组,守护这类极危灵长类动物的长期生存。
他说,珍古德的热情不限于灵长类动物。去年,她到访新加坡时,亲自到圣约翰岛参与“10万珊瑚计划”(100k Corals Initiative)的启动活动,与国家发展部和公园局团队一同推动从陆地到海洋的生态保育。
徐芳达引用她的名言“每一个人都能带来改变”,并愿她毕生守护地球的精神继续启发我们。
也是前任国家发展部长的教育部长李智陞,也在脸书悼念,并贴上多张珍古德在新加坡的照片。
他说:“今天,世界失去了一位在科学、同情心,以及对人类与自然充满希望的巨人。”
李智陞忆述,他10年前第一次见到珍古德,当时她为了推广“根与芽”(Roots & Shoots)青年领袖计划来访新加坡。
“她发表了一场鼓舞人心的演讲——《播下希望的种子》,鼓励年轻人勇敢、善良,并为动物、环境及社区采取行动。此后,我也有幸与她多次见面。她总是满怀旅行见闻与人与野生动物互动的故事,激励我们关爱自然,守护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
他说,珍古德是奉献、热情与坚持不懈的卓越典范。
“她仅23岁便离开英国追寻对自然的热爱,从当秘书开始,后来成为野生动物研究员。尽管她的方法不被传统看好,她仍坚持不懈,并做出了当时最具突破性的发现之一——黑猩猩能够制作并使用工具。她的研究彻底改变了实地研究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理解动物的方式。除了开创性的科学贡献,她更成为全球保育的象征,终其一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关爱与修复自然环境。”
李智陞指出,在新加坡,珍古德的精神已融入我们的“大自然里的城市”(City in Nature)旅程。珍古德博士的机构JGIS与国家公园局及自然社区合作,成立了长尾叶猴(Raffles’ Banded Langur)工作组及狭颊叶猴(Long-tailed Macaque)工作组。
他透露,珍古德也出席了新加坡的狭颊叶猴工作组在2017年的首次会议,并激发了“不喂食”活动,提醒我们简单的集体行动即可化解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冲突。其他举措如“猴子步道”“猴子侦察员”及“猴子守卫”继续承载她对人道与可持续共处的愿景。
李智陞说,珍古德对青年怀有特别的关爱。通过她在1991年于坦桑尼亚创立,并扩展至包括新加坡在内的140多个国家的“根与芽”(Roots & Shoots)青年领袖计划,她赋予许多青年力量,让他们培养对自然、文化及社区的尊重与同情。她深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带来改变。
“根与芽”是在2007年推广到新加坡后不断扩大,在本地,从小学到大学已有40多个相关小组。
珍古德是在去年12月7日访新四天,行程包括12月10日到莱佛士女中与学生对话,也同媒体、义工和自然保育人士交流,并参与生日慈善晚宴,主题是“激励世代,散播希望”。
她当时强调,“根与芽”鼓励全球年轻人关心人、动物和环境的关系,因为三者环环相扣。“如果我们不照顾人,只照顾环境是没有用的。因为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会为了生存而破坏环境。”
珍古德长期投入黑猩猩野外研究,发现它们的许多特性,如懂得使用工具从蚁巢钓蚂蚁,会狩猎、发动争斗和同类相残等。她也是联合国和平使者,在全球倡导环保教育、动物福利和人道主义精神。
她当时在回答早报提问时说,她自2007年到新加坡设立珍古德教育与保育协会以来,在全球和新加坡都看到危机与希望。全球面对的危机是,各国政府和企业对于保护地球没有采取足够行动,因此必须尽快改变行为模式。“我们正走向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其他问题的临界点。”
她看到的希望则是,人们对自然保育的意识大为提升,大自然也展现惊人的韧性。“所以我们还有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但必须采取行动,要更多人马上行动。”
她呼吁,人人都可天天为环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包括在光线足够的房间关灯、刷牙时关上水龙头、捡起垃圾、种树,以及为垂死植物浇水等等。
珍古德也呼吁公众转向以植物为主的饮食方式,因为食肉导致动物遭到残忍对待、人类因重视饲料而大量砍伐,从而导致水资源稀缺。此外,农场动物消化时会大规模释放有毒的温室气体甲烷。
她也认为,新加坡的自然保育做得很好。“这里的树林里还有猴子和水獭,也有环境教育,但仍有改进空间,需要更多人包括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