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贸易规则重组与地缘政治紧张升温,“全球化黄金时代”已远去,但亚洲未必步入寒冬,反而可能迎来一个充满挑战与增长潜力的“光明夏天”。
华侨银行副总裁陈德隆星期四(10月9日)在亚洲前瞻峰会(Asia Future Summit 2025)开幕致辞中指出,即使在中美对立的全球格局下,亚洲仍蕴藏转型与增长的机遇。
他说,全球正处于地缘政治紧张、贸易战与科技分化并行的局势中,全球化的黄金时代仿佛已成遥远记忆。若全球化推动增长的年代是“经济春天”,世界如今或许正迈向“阴郁冬天”,但也可能迎来“光明夏天”。
“夏天可能令人不适——有时炙热难耐,像地缘政治紧张升温;有时风雨交加,如同美国‘解放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今年4月2日公布“解放关税”)后市场的动荡。但夏天也带来漫长的白昼、成长与朋友聚会的机会。通往繁荣的道路依然存在,而亚洲正处在这段旅程的中心。”
陈德隆举例,其中一条路径是强化供应链韧性。他指出,美国不太可能把所有制造业本土化,因为美国的高成本结构使这项计划缺乏经济意义。未来,美国将只聚焦于部分具战略重要性的产业,甚至只是产业链中的某些环节,而不是整个产业。
因此,“中国+N”战略在供应链多元化中仍发挥关键作用。随着美国的新贸易规则趋严,亚细安制造业正从简单组装迈向更深层次、更高附加值的发展阶段。
陈德隆指出,美国将对进口商品实施更严格的原产地规则,以界定产品制造地及是否享有关税优惠。过去,部分流入亚细安的投资多为组装作业;未来有望转向更复杂的制造环节,推动亚细安制造业在价值链上攀升,成为区域经济的新赢家。
陈德隆指出,亚洲另一增长路径来自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数码化发展,并强调“绿色”与“数码”正日益融合。
他说,华侨银行在为数据中心提供融资时观察到,科技公司越发重视使用清洁能源以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中心耗电量庞大,尤其是支持人工智能运算的设施,更是“能源巨兽”。
陈德隆认为,这一趋势反而能成为绿色能源发展的催化剂,让科技需求转化为推动能源转型的新动力。
由《海峡时报》《商业时报》和《联合早报》联合主办的亚洲前瞻峰会,于星期三至星期四(8日至9日)在新加坡美年丽思卡尔顿酒店举行。本届峰会以“在分裂的世界中前行”为主题,聚焦中美关系及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以及亚细安如何在保护主义压力下建立具韧性的贸易与供应链体系等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