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治疗过去多用于病人离开加护病房后的康复阶段。陈笃生医院打破传统,从重症阶段就开始介入,让患者在仍处危急时就接受治疗。
当重症病人从昏迷中醒来,眼前通常是监测仪的闪灯、设备运作的声音,以及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在抢救和稳定病情的过程中,他们往往独自一人,无法开口,也听不懂医护人员的指令,更难感受到熟悉的安慰。
为让重症护理更富有人情味,陈笃生医院引入职能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简称OT),并推出本地首个加护病房义工陪伴计划,主动帮助病人在重症期间保持对时间和环境的认知,以及维持情感联系。
陈笃生医院高级职能治疗师莱拉(Nur Laila Binte Abdul Jalal,35岁)带领团队进行内部检讨时发现,超过四分之一的重症病人会出现谵妄(delirium)。这是一种暂时性的混乱状态,可引致一个人思维混乱,难以集中精神和专注力。团队因此挑战“病人太虚弱无法参与治疗”的观念,将职能治疗引入加护病房。
团队运用非药物策略,包括利用时钟、照片及熟悉物品,帮助病人保持时间与空间感;播放音乐、轻触与简单活动,刺激患者的感官与清醒度;并通过表格了解患者兴趣、生活习惯与喜好,同时设计有意义的互动活动。
部分治疗活动也会交由护士或家属延续进行,共同协力预防与缓解谵妄。数据显示,在外科加护病房引入职能治疗后,谵妄持续时间由平均四天缩短至三天,谵妄患者的加护病房住院时间,也由8.8天缩短至7.6天。
陈笃生医院也在去年11月,推出加护病房义工陪伴计划。这项计划由外科加护病房主任刘宜慧医生(42岁)主导,并与中区社康激励保健部(Centre for Health Activation)合作开展。计划延续职能治疗理念,培训志愿者在家属无法到场时,为重症病人提供情感与认知支持。
护士会先筛选合适患者,由志愿者进行一对一床边陪伴,通过谈话、音乐、轻触及其他感官刺激,帮助病人恢复平静与安全感。
目前共有14名志愿者参与,包括66岁的资深义工郑元锴和19岁的严实源。他们累计投入逾100小时陪伴,为病人带来交流与慰藉,同时协助医护人员观察病人的情绪与行为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