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加坡考古之父”之誉的约翰·米克西奇教授,于10月25日与世长辞,享年79岁。
米克西奇(John N. Miksic)是第一位在本地进行考古挖掘的考古学家,他34年前在福康宁山考古挖掘,短短10天内挖掘出2000多件文物,因此有新加坡的“印第安纳·琼斯”之称。在他的带领下,为我国掀开考古研究的帷幕。
除了考古挖掘,米克西奇也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执教,同时在南洋理工大学担任高级研究员。他去世前受委为名誉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2023年,他获颁公共服务勋章,表扬他对新加坡的贡献。
他的遗孀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吴玉燕告诉《海峡时报》,米克西奇因肺炎去世。四年前,米克西奇罹患黑色素瘤皮肤癌。两人于2018年结婚,没有子女;米克西奇的第一段婚姻育有一子一女及四个孙儿。
米克西奇出生于美国纽约,上世纪80年代新加坡缺乏本土考古学家,1984年他受时任国家博物馆和档案馆馆长柯宗元之邀,到本地考古挖掘。他后来也担任东南亚研究院属下的那烂陀—室利佛逝研究中心(Nalanda-Sriwijaya Centre)的考古单位主管。这是我国首个考古单位。
教育部长李智陞星期六(10月25日)在脸书发悼文说,米克西奇因为听说福康宁山上曾有古老宫殿的传说,决定从那里开始进行考古。结果他发现一层从未被触碰过的土壤、中国元朝陶器,以及多件14世纪的文物。
这个考古成果显现新加坡在14世纪已是个繁荣海港,打破了普遍认为新加坡历史始于1819年莱佛士登陆,让人们对1300至1400年代的早期新加坡有更多认识。
米克西奇后来把25年的考古研究成果,汇集出版《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1300年-1800年》(Singapore &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1300-1800),书中图文并茂详细记载新加坡700多年前的历史。他也凭借这本重要著作于2018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颁发首届“新加坡历史奖”。
李智陞赞扬米克西奇才能非凡,能生动地呈现历史,引导国大学生以及所有他接触的人,欣赏和认识每件文物如何展现古代人们的生活点滴。“我们现在于福康宁历史文物展区看到的沉浸式展览,是国家公园局咨询米克西奇教授及他的同事之后设立的。”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代部长兼教育部高级政务部长梁振伟星期六也贴文说,米克西奇是考古领域的“杰出人物”,而他在福康宁的考古发现,“使我们重新修订了中学历史课程,他的热情和信念将继续引领并激励未来几代人”。
新加坡国家博物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和东南亚考古学等相继在社媒发贴文悼念米克西奇对新加坡和东南亚考古领域的贡献。这40年来,米克西奇曾在新加坡考古过的地点包括:福康宁山、武吉知马山、加冷、大士、惹兰勿刹公园和旧国会大厦、圣安德烈教堂、乌敏岛、达顿山等,挖掘出至少50万件文物。
米克西奇也曾和另三名国大历史学者撰写《新加坡历史原貌1275-1971》,对早期新加坡历史提出新见解。书中,他把大量不同源头的片断历史记录结合在一起,并得出一个结论:早在13世纪后期,新加坡多半便在区域海上商业贸易里取得了重要地位。他后来在新加坡河及福康宁山上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证实了这个推测。
米克西奇从小对考古深感兴趣,并在大学修读考古学。念大学时,他曾与一支考古学者队伍深入加拿大北部的严寒地区,考察爱斯基摩人生活方式。那次经历后,他决定继续研究爱斯基摩人如何在没有植物和食物的寒冷气候生存。
大学毕业后,他参加由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创办的“和平队”(Peace Corps),原以为能到西伯利亚工作,继续研究住在寒带的人类,不料1968年被派到马来西亚,帮助当地农民研究灌溉系统。1987年,他定居新加坡进行考古研究,近年来也参与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的历史和考古研究。
米克西奇的灵堂设于裕廊西64街第660E座多用途综合亭,他的遗体将在星期三(29日)于万礼火化场火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