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作为年轻的国家,努力寻找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生态。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强调,华文媒体集团不仅是一家新闻媒体,也是整个保护新加坡文化、历史生态中的一员。
华文媒体集团属下的焦点出版本月推出全新学术出版系列“思想南洋”,由本地历史学者李元瑾博士撰写的首发丛书《李元瑾文集》星期天(11月16日)举行发布暨座谈会。李慧玲在会上致辞时,阐述华文媒体集团在建构我国身份认同过程中,发挥的角色。
“思想南洋”系列丛书专注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研究,涵盖文化、社会、历史与哲学。座谈会嘉宾包括我国前副总理、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以及思想南洋学术顾问委员会其中三位成员: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王赓武、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和国大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座谈会由国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博士主持。
李慧玲指出,新加坡华族文化一直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过去十余年来,我国开始强调自身的华族文化特色。2014年,时任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首次提出:“经过多年酝酿,新加坡华族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南洋风格”; 2017年,他也在华族文化中心开幕仪式的演讲中,举不同例子说明 “南洋风”。
至于南洋风该如何定义、发展脉络为何,李慧玲认为,这不应该是由上而下的论述,而是需要有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考证、业内的讨论、实践、提炼,再创造。“否则我们看到只会是一些简单的表象。表象,会不会持久也是个问题。”
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新加坡努力寻找和塑造自己的身份认同。李慧玲说,特别因为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是华人,更希望自己的华族文化有继承之外,还有所创造,相信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这需要时间,也需要一个生态。除了文化的实践者,需要文化通行证鼓励民众参与消费,还有很重要,却又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需要默默下苦工,不容易被看到的人文学科的学术研究。”
李慧玲:推动本地华文研究是个“困难重重”事业
李慧玲指出,推动本地华文研究,尤其是人文科学研究方面的研究是个“困难重重”的事业,但华文媒体集团致力推动这项工作。
她说,人文学科的研究不像科研,可以直接量化,并且得到许多资源投入资助。大学给老师们设下的绩效标准,也会引导老师们的研究导向。比如大学最重视教师在北美出版学刊和论著,“我们可以想象用中文从事研究的学者会是怎样的处境。而如果用中文发表跟我们的区域相关研究的论著,要受到重视,可能要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出版”。
李慧玲坦言,新加坡的市场非常小,焦点出版社在本地推广好书已经很不容易,更别说学术类的书籍。
但她强调:“我们在思考新加坡在世界的角色、思考新加坡的优势时,应该不能只从盈亏的角度去看。华文媒体集团一直认为,我们不仅仅是一家新闻媒体,我们也是整个保护新加坡文化、历史生态中的一员。”
为维护“思想南洋”系列的学术水平,除了王赓武、王德威、王昌伟,华文媒体集团也邀请了国大中文系教授黄贤强和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嘉谦组成学术顾问委员会,为出版提供指导。
李慧玲也在致辞中感谢胡氏机构掌门人、怡和轩主席胡财辉与夫人张秀芳的捐款。新书发布暨座谈会由焦点出版与怡和轩俱乐部联合举办。
《李元瑾文集》现已在各大书局出售,公众也可上华文媒体集团旗下集品店ZShop网站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