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屋居民的家庭关系依旧密切,越来越多年轻家庭选择住在父母附近,让彼此在日常生活中更常往来、互相照应。近三分之二的年轻已婚者与父母同住或住得靠近,高于五年前的57.4%。

建屋发展局星期四(11月27日)公布五年一次开展的组屋抽样住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组屋住户从2018年的315万人,增至2023年的318万人,约占全国本地人口八成。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组屋居民年龄结构也出现变化,年龄中位数略升;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如今占居民总数的近五分之一(18.2%),几乎是10年前10.4%的一倍。

家庭结构方面,住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户人数从五年前的3.1人减少到3人。家庭住户依然占大多数,但比率从86.6%下降到83%。相反,单人住户持续增加,比例从12.6%增至15.6%。

在居住安排方面,年轻家庭与父母住附近的比例显著上升。有64.5%的年轻已婚者与父母同住或就近居住,例如住同一座组屋或同一或邻近市镇,高于五年前的57.4%。

延伸阅读

组屋年长住户上升至三成 更多想要在二房式单位养老
组屋年长住户上升至三成 更多想要在二房式单位养老
徐芳达:已加入屋契回购计划的屋主 若再加入自愿提早重建计划会获公平对待
徐芳达:已加入屋契回购计划的屋主 若再加入自愿提早重建计划会获公平对待

住得近,家庭互动也变得更频密。每周至少探望父母一次的年轻人中,住在附近的占75.1%,而住在其他地区的子女中,这比例不到一半。

调查也发现,组屋居民普遍对与家人之间的居住距离感到满意。86.1%的年轻已婚住户认为,自己目前与父母的距离“刚刚好”;在年长一辈当中,88%对自己与已婚子女之间的地理距离感到满意。

无论是年轻已婚夫妇还是年长父母,彼此之间的信任与互相支持都维持在高水平。有超过九成受访者对家人关系表示满意。

徐芳达:近居购屋津贴和各类优先配套奏效

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指出,就近居住让不同世代更好地互相照顾,祖父母可协助照顾子孙,而子女也能更及时支持年迈的长辈。这一积极趋势,也反映了近居购屋津贴和各类优先配套等政策奏效,帮助家庭成员住得更近、保持联系。

“当局接下来将继续研究进一步的政策调整,以更好地回应国人,包括年轻夫妇与单身人士的住房需求。”

建屋局自1968年起,每五年进行一次组屋抽样住户调查,以了解公众对公共住房的反馈,并掌握居民需求与期望的变化。调查内容涵盖居民人口特征、住房满意度与偏好,以及社会福祉,如家庭关系、居住安排与邻里互动。

最新一轮调查在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间进行,共有约7000户家庭与1600多名单身住户受访,访谈方式以面对面和线上调查为主。

首次对单身人士展开研究 有意购房者更倾向买新单位

为了更深入了解单身住户的住房意向,本次调查也首次针对组屋中的单身成年人展开研究。

大部分单身人士目前与父母或直系亲属同住。他们与家人关系紧密,绝大部分与父母和兄弟姐妹感情良好,并表示即使日后搬出,也会在经济、生活和情感上持续支持父母。

未有明确结婚计划的单身群体中占受访单身者的80.3%,其中有66.2%指出,未来有意搬出家庭,其中72.3%希望购买自己的住房,而不是租房或与他人同住。

在计划买房的人当中,更多人倾向选择新单位而非转售单位,理由包括价格较可负担、居住环境较新等因素。

居民对社区设施持续感到满意

调查也显示,居民对组屋社区的满意度持续维持在高水平。在过去15年里,大多数设施的满意度都保持在九成以上。多数受访住户将满意度归因于社区环境安宁舒适、交通便利、邻里友善。

在各类设施中,商业设施依旧使用率最高,超过九成住户每周至少光顾咖啡店、组屋商铺或邻里中心。超市比巴刹更受欢迎,约八成住户每周至少前往超市一次,而前往巴刹的住户则约六成。

与2018年相比,更多居民更常使用邻里公园和天台花园,反映大众对户外活动与绿地有助身心健康的意识提升。

邻里关系方面,94.4%受访居民对与邻居的关系感到满意。冠病疫情期间,居家办公与生活时间增加,也为住户之间创造了更多互动机会。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居民与邻居都有不同程度的往来,从简单问候到在生活大小事上交换建议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互助的参与度显著上升,从2018年的40.2%增至2023年的69.3%。居民提供的协助多为日常小事,例如保持公共区域整洁、代收包裹或帮忙浇花等。看似零散的互动,累积起来却让社区联系更加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