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民众因日益担忧能源安全与生活费问题,对立即淘汰煤炭的支持度近年显著下滑,转而倾向将淘汰期限延后。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ISEAS)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李光耀创新城市中心(Lee Kuan Yew Centre for Innovative Cities)星期五(11月28日)发布《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2020-2024)》报告,探讨东南亚民众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并总结六大趋势。

从2020年至2024年,7654名来自亚细安10国的各领域和各阶层人士参与这项调查。东帝汶今年正式加入亚细安,因此报告未包括东帝汶受访者。

调查发现,在2022年至2024年,支持立即淘汰煤炭的占比有所下降,从31.5%跌至23.8%。支持将淘汰时间推迟至2030年的受访者,则从30.9%增至34.7%;倾向延至2040年的人,也上升超过三个百分点至18%。

报告指出,2022年爆发俄乌战争,推高了东南亚乃至全球各地的能源价格和生活费,这可能是过去三年淘汰煤炭支持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延伸阅读

日本跃居东南亚心目中气候领导力榜首 欧盟退居第二
日本跃居东南亚心目中气候领导力榜首 欧盟退居第二
我国料2028淘汰燃煤发电 提前12年实现目标
我国料2028淘汰燃煤发电 提前12年实现目标

与其他高度依赖煤炭的国家相比,新加坡和缅甸的态度反而更谨慎。两国对煤炭的依赖较低,但支持立即淘汰煤炭的比率却不高,甚至比更依赖煤炭发电的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还低。多数新加坡(35.8%)和缅甸(42.9%)民众支持最迟2030年淘汰煤炭。

根据新加坡去年的能源配比,天然气占94%,其他能源如垃圾焚烧、生物质和进口电力占2.7%,太阳能占2.1%,剩下的1.2%则来自煤炭和石油产品。

报告说:“作为全球经济枢纽的公民,新加坡受访者可能更敏锐地意识到地缘政治对能源供应和价格的影响,这或许是他们更接受最迟在2030年淘汰煤炭的原因。”

新科大李光耀创新城市中心主席蔡君炫教授在文告中说:“研究发现,尽管公众认识到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但对成本、可靠性和公平性的担忧依然存在。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加强信任与公众参与,确保气候转型过程公平且获得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