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户收入趋势报告出炉<br \>你看了会用什么表情?

字体大小:

制图:何宏章

你说什么?政府去年给有地住宅住户的津贴,比前年高出23%?增幅甚至比政府给一房至五房式组屋住户的还要多?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用面簿今早在本地推出的新表情符号,解读新加坡统计局新公布的《2015年住户收入主要趋势》(Key Household Income Trends 2015)报告。

 

有地住宅住户去年大幅度受惠

去年,有地住宅住户的人均政府财政转移(government transfers)是3016元,较前年的2455元大涨23%。从数值上来说,有地住宅住户获得的政府津贴比公寓住户还来得更多,后者去年平均每人拿到2806元。

对于这个有些令人惊讶的数据,统计局的解释是,针对年长者的计划如建国一代配套、消费税津贴计划下的年长者额外津贴(GSTV-Senior)等推出,让有年长者的住户平均获得更多津贴,而住在有地住宅的年长者又相对比较多。

不过,虽然有地住宅人家去年获得的津贴增幅很大,但实际金额还是远远低于一房和二房式组屋住户。一两房式住户去年平均人均获得的津贴是9318元,虽然只比前年多出5元,但几乎相当于这两种住户类型的人均整年收入。

 

夹心层还是夹心层? 

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本地受雇居民住户的实际(也就是扣除通货膨胀)人均月入中位数去年还是取得了强劲增长,增幅高达5.4%。你可知道,增幅最大的,是哪两个群体吗?

去年,人均月入增幅最高的是收入最低的10%受雇居民住户。政府提高低收入群体的举措收获成效,这一住户群体的平均人均月入去年达到541元,较前年提高10.7%。事实上,收入最低的30%受雇居民住户,都取得了至少7.2%的收入增长。

说到这里,插句题外话:去年,收入最低的10%住户,16%有车,7.8%聘请女佣,6.5%住在私宅,39.9%年过60岁。今天出炉的报告只考虑工作收入(包括公积金),这也显示或许很多退休人士列入低工作收入群体,但实际上靠着租金和投资回报,月入可能并不少哦。

除了低收入群体,另一个战胜经济低迷的群体,是收入最高的10%受雇居民住户。这一群体去年的平均人均月入高达1万2816元,比前年增加了7.2%。

月入介于最低30%和最高10%之间的“夹心层”,去年则取得5.7至6.7%的增长。虽说还是有增长,但是增幅比上不足,比下……也不足。

 

政府财政转移有增加

政府财政包括消费税补助券(GST Voucher)、所得税回扣、儿童培育户头(CDA)、终身健保津贴等。

政府曾说过,本地低收入家庭,每缴交一元税金,可获得六元的回报;中等收入家庭每缴交一元税金,则可获得两元的回报。去年,整体来说,人均获得的政府财政转移多达3985元,比前年的3515元高出13%。低收入家庭虽然收入增幅很小,但获得的津贴相信能很大程度减轻其经济压力。

 

基尼系数是十年来最低值

去年的我国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0.463,和2013年一样,是十年来的最低值。如果算上偏重低收入住户的政府补贴,基尼系数则进一步降低,去年是0.410,与前两年的4.09和4.11几乎持平。

基尼系数介于0和1,越接近0就表示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越接近1则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国际间并没有基尼系数的统一算法,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的方程式。我国统计局采用的是住户人均工作月入,日韩等亚洲国家多用这个方法计算。国际间更广泛使用的计算方式是基于“修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刻度”(modified OECD scale)和“平方根刻度”(square root scale)。

若使用后两种方法,我国的基尼系数将低于0.4。

按照一般国际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系数超过0.6,则代表收入差距很大。欧洲的基尼系数多数介于0.24到0.36,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系数高于0.4,日本则低于0.4。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