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的反挫,还是缺席?

字体大小:

来源:联合报

作者:顾燕翎

近年来不论在匿名的网路世界或者公开的大学学生会选举,都充满了仇视或贬抑女性的言论。这两天陆续爆发在民进党性平部(今年2月以前为妇女部,事件的发生在妇女部时期)、青年部、组织部和高市府的性骚扰,更强化了这样的印象。但这是“女性主义反挫势力的逆袭”?还是女性主义的缺席?值得深思。

女性主义的逆袭应是以女性主义为基础,对其进行反驳或攻㩓,提出反对意见或者不同主张。然而仔细检视这些事件当中的言论和行为,却仿若回到前女性主义时代,找不到丝毫女性主义的踪影。

暂且不论其他事件,妇女部无庸置疑是妇运的成果;其横空出世一方面宣示了政党追求性别平等的决心,同时也为妇女开创了政治活动的空间和权力的管道,有重要的象征和实质意义。然而,当受害者向妇女部主管申诉典型的工作场所权势性骚扰时,在法律上须负责防治性骚扰及采取纠正及补救措施的主管,竟提醒她不要张扬,以免自己(受害者)名誉受损,同时也向其他同仁打听受害者有没有“散布她(主任)的谣言”。为提升妇女权益而生的妇女部,竟成了危害女性的工作环境;主管在事后竟仍然加官晋爵,升任党的副秘书长!台湾的妇运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

1997年行政院妇权会成立,将近30年来,政府推动性别主流化的努力可以说是全球最积极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皆设立性平专案小组、订立各项工作指标、定期开会、定期填写表格呈报成果、执行性别主流化六大工具、接受中央和国际委员考核;投入大量行政资源,设立专责机构,任用专职人员;所有公务员每年必须上性平课程等等。只是在政策、课程和如山的公文中皆鲜少触及妇运的基础:女性主义。表格填不完,政策目标却十分模糊。

2012年起,以争取亚洲性平领先地位并与国际接轨为名,各级妇权会陆续改称“性平会”(虽然联合国在2011年成立妇女署而非性别署)。在少数“性别专家”主导下,发明了台湾独有的“多元性别”一词,成为性别工作不容质疑的核心;却因意义纷歧不易理解,在执行上平添纷乱。政策内容的空泛,赋予权势者任意诠释的自由、不受约束;高压的政治正确,却为无权无势者增加相对剥夺感与焦虑,以致行为脱序。

没有女性主义的“性别主流化”,拥有庞大的架构、复杂的工具,却缺少对议题和方向深刻的使命感、具同理心的关怀,以致徒具形式。不重视女性主义的性平机制,有助于少数女性参与权力游戏、晋升高位,却未必能为女性群体扫除工作和生存的障碍。当下妇运应当致力的,不是成为受主流欢迎的一分子,而是理解女性主义的理想、不畏困难,真正改变主流。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