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莉璇:独处的老人

档案示意图
档案示意图

字体大小:

每天早上上班,都看到一名年约70多岁的老人家,坐在组屋楼下的石凳,看着在他面前穿梭、与他擦肩而过、赶着上班上学的人群。下班时,还是看到他,坐在同样的地方,望着脚步匆匆赶着回家的人群。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观察周遭的人群过日子。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对经过他身边的人,亲切点头,挥手示意。从他的眼神,可看出他渴望有人能停下脚步,跟他寒暄两句,但大家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不敢一个人在家

有一次,我终于停下脚步,上前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每天坐在这里?他没有家人吗?没有朋友吗?他很惊讶一个陌生人肯跟他说话,迟疑了一会儿回答说,他有家人,但大家都忙着工作,每天很晚才回家。几年前他小中风,在家中昏倒,幸好被邻居发现,把他送进医院。他形容那次的经历很可怕,感觉是从鬼门关绕了一圈。至此之后,他不敢一个人在家,至少坐在组屋楼下,他出现状况,会及时被人发现。

至于朋友,他叹口气说,有的住疗养院,有的已经走了,有的患上失智症,已经认不得人了,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他说,他辛劳了大半辈子,没有什么钱,不像别人能过愜意的晚年生活,只能坐在组屋楼下“看人”。他坦言,刚开始有些不习惯,但慢慢地也喜欢上独处的生活。

我认识一名来自德国的退休工程师,也是70多岁,单身,他的晚年是在国外的酒店度过,非常舒适悠闲。每次到马六甲的一家酒店度假,都会看到他,早餐和下午茶,都会选择坐在餐馆的同一张桌子,同一个角落,一边享用他的餐饮,一边看人。起初,我们只是笑笑点点头,后来有一次聊开来,变成了朋友。

他说,德国生活费高,他选择到亚洲的酒店住宿,每天有人清理房间,住得舒服,花费还比在德国退休来得低。每回在酒店看到我,他都很开心,找到谈话的对象,天南地北跟我话家常,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都是他在说,我在听。他也说,他喜欢独处的生活,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也可以过得很好

两个年长者,一个有家庭但没钱,一个没家庭但有钱,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选择独处过晚年。他们快乐吗?我不知道,快乐的定义因人而异。或许在旁人的眼中,他们孤单、寂寞、空虚,并不快乐。但对他们而言,他们就是享受独处。一个喜欢静观人群,在静观的当儿也对周遭的人产生一种联系感;一个喜欢到外国看世界,享受悠闲的晚年生活。

纽约一名社会学家克林南伯格(Eric Klinenberg)就说:“我们都在学习一个人生活,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和谐,快乐的钥匙在自己的手中,取决于自己的心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沃伦(Tyler Tervooren)也说,独处能带来另类的心境。

随着人口老龄化,独处的年长者也会越来越多。独处,也可以过得很好,也可以过得很快乐。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