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智慧:孝之道

字体大小:

“不只是表面的顺…”

星云大师说:分享故事:曾参(孔子的学生)与父亲一同在瓜地里劳作,曾参不小心斩断瓜苗的根,父亲看到孩子做事不谨慎,举起手上的大杖就向曾参的背部打去。曾参见父亲生气,心里惭愧,就跪在地上受罚,可身体承受不住,晕倒在地,不省人事,过了很久才苏醒过来。

曾参刚睁开眼睛,就想到了父亲。为让父亲安心,他欢喜地爬起来,走到父亲面前行礼,向父亲问道:“刚才孩儿犯了错,使得父亲费了很大的力气来教育我,您的身体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吧?”

曾参后来拿出琴开始高声弹唱起来,他希望让父亲更加确认自己的身体无恙,可以安心。听到的人都很敬佩曾参对父亲的孝顺,可当孔子听说此事后,反而不高兴,不想见曾参。

其他弟子知道后,就去问孔子,孔子说:“从前有一位瞽瞍(念ɡǔ sǒu),他有个孩子名叫舜。舜在侍奉他父亲时尽心,每当瞽瞍需要舜时,舜都能及时地侍奉在侧;但当瞽瞍生气要杀舜时,却没有能找到舜。原来,舜躲开是因为不想让父亲犯下为父不慈的罪过,既保全了父亲的名声,舜也尽自己孝子的本分。而如今,曾参侍奉他的父亲,却不知爱惜自己的身体,轻弃生命直接去承受父亲的暴怒,就算死也不回避。倘若真的死了,那不是陷父亲于不义么?哪有比这更不孝的呢?”

当曾参听到了孔子这些话后,也醒悟过来,感叹地说:“我犯的错,真是太大了!”

挞无怨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孝顺的含义,是顺父母的性德。可当父母有过失时,我们就要婉言相劝,正如《弟子规》中所教诲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如果父母正在气头上,就要见机行事,顺势而为;如果事关重大那就“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如果父母仍固执不听劝告,此时我们虽然难过地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

因为,有孝心的人是不忍心陷父母于不义的。纵然遭到责打,我们也无怨无悔,不能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孝顺之道,里面的是是非非,难以一言概括。但时至今日,父母一些要求子女孝顺的心态固然有待商榷,现代的子女对父母一概无孝无顺,甚至忤逆双亲,对父母视如外人,这也有亏人道。所以莲池大师说:生养死葬,小孝也;光宗耀祖,中孝也;引导父母正信宗教,安度余年,这才是孝顺中的大孝也。

三点参考

经上有句话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意思是,我们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般来侍奉尊重。

所谓的“孝”,我们就要做到:

一、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源源不绝的奉养无缺,而不是凭一时情绪的喜恶,偶而给予饮食供养。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献出一切,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同等付出回报,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侍奉汤药。

二、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要实际上解决父母的需要,衣食住行没有匮乏,生老病痛有所倚靠,百年丧葬没有后虑。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和乐,而不是沽名钓誉,表面功夫,做给世人观看的样版故事。

三、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尽的众生。不仅要孝顺自己的父母,更要泽被广大的众生父母,全心全力解决一切有情的烦恼,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