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她的双语感言——南洋美专毕业特刊里的张荔英

字体大小:

(图片取自南洋美专毕业特刊)

这些天翻出2014年书写张荔英时收集的一些研究资料,重温了一遍她的画作、照片,还有中英文报章资料。其中,南洋美术专科学校历年毕业特刊里刊载的张荔英感言,让我感受甚深:张荔英的语言天赋非同一般。

说到张荔英的语言天赋,最早提点我们的,是曾在国家博物馆属下国家画廊任研究员的康斯坦丝·薛尔斯(Constance Shears)。2014年在国家档案馆的网站上,我第一次听到张荔英在1988年做的口述访问,访问员正是康斯坦丝。由于当时看到的书面资料、听到的口述访问都以英文为媒介,我先入为主地把张荔英看作是一位只说英语、法语的文化人。

那年我们有机会拜访康斯坦丝,听她亲口讲述张荔英的故事——她所说的张荔英故事里,有画家的法国学画经历,有她在马来亚的“马来缘”,还有她在美专的母语书写。最记得康斯坦丝说:“有兴趣了解张荔英的人,也应读读她的笔下文字。”康斯坦丝是个细心的人,我想她是察觉到我在认知上的误区。

正是康斯坦丝的这番提点,促我借来南洋美专的毕业特刊,期数虽然不全,可一本一本读下来,你会感觉画家就在身边,以双语跟你说着话,用那个年代特有的柔慢调子。

张荔英的母语水平究竟如何?

20201213_lifestyle_class_Large.jpg
南洋美专毕业特刊里应届毕业生与师长的合照,前排左四为张荔英。

自1954年到1981年,张荔英在南洋美专执教27年(也有资料说26年),多年来担任毕业班导师。每个新学年开始,一个新毕业班交到她手上,这个班就成了她口中“最偏爱的一个班”;到了年底,学年结束,她总会为这班毕业生写篇感言,刊登在那年的毕业特刊上。

翻开每年美专毕业特刊里“师长的话”,张荔英的感言照惯例排在第一篇,母语英文两个版本,对页并列排开,分别以本名“张荔英”和英文名“Georgette Liying Chen”署名。

那么张荔英的母语水平究竟如何?这里我不妨做一回文抄公,无论你是受华文教育的人,还是能说能读但选择“深藏不露”的人,都请一起来欣赏张荔英感言里的母语文笔。引号里的文字都是女画家亲撰,一字未改、原汁原味:

在1964年给毕业生的感言中,张荔英写道:

“艺术家是甘于清苦的,他们是为着自己所爱好而工作。自有史以来,虽在黑暗时代,甚至史前时代,总是有些献身于艺术的人们强健不息,负起继往开来,接传薪火的任务。”(《向1964年毕业同学说几句话》,1964)

1965年,毕业生离校之际,老师在感言里对学生、对自己都尤有期盼:

“在分手之前,让我希望你们将继续发展你们的才华,而不忘人生事物的美好。也许你们会把你们的人生艺术化。至于我本人,我将继续背着我的道具……在这热带的天堂,我的‘达喜地’——Tahiti(作者注:又称大溪地),踏上我的征途。像一位初学驾驶的人一样,我将永久挂上学习的牌照。”(《又是与同学们谈谈的时候了》,1965)

手头收藏的美专毕业特刊中,最后一本是1979年特刊,那年已是张荔英在美专教书后期,感言中看得出她对美专有着割舍不断的感情:

“最近有一位马来西亚朋友问我,南洋美术专科学校会四十多年那样长命,它的秘密在哪里?我答:因为社会需要它作出艺术上的供职,她尽作出这一点。尤其是抱着建立基础的教学宗旨,并且没有动摇和违背过,这是它的秘密。”(《赠给1979年毕业班》,1979)

有趣的是,这么一抄也有新发现:这回2020年国家美术馆张荔英特展上引用的画家原话,不少正是来自历年来毕业特刊上感言的英文版。

珍贵的母语文稿

这回特展上,引用了画家一段很经典的话:“I cannot think of a more ideal place than these peaceful tropical shores for an artist to live and work. He is surrounded by natural scenic beauty with all the typical motifs of our plural society which is truly an inexhaustible fountain of inspiration and pictorial possibilities.”

当时读着,心想怎么这么熟悉:张荔英的这段话,像是在哪里读到过?那天重看手头收集的南洋美专毕业纪念特刊,突然眼前一亮,心里“啊哈”一声:原来你在这里!这段英文引语来自1967年南洋美专毕业特刊的英文版,题为“To the Class of 1967”。同年母语版的题目是《写给1967年毕业班同学》,文中张荔英这样写道:

“我也想不出比这里——这宁静和平的热带海滨——更理想的地方,给画家工作和生活。环绕着他的,是自然风景的美,加上我们这多元社会的一切典型的主题;这诚然是灵感和画图取之不竭的源泉。”(1967)

对比一下母语版和英文版可以看到,张荔英感言的双语版本,基本上是内容对译,却毫无违和感,两个版本都自然流畅。英文是张荔英的常用语言,而她的母语造诣亦非同一般,语言色彩鲜明,句句真情饱满,而且不时引用中文谚语和名言,比如感叹流水时光,她用的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1969)。

我也留意到她在感言里常会提到一些英文或法文的专有词、惯用语,每次用到这些词,她都会在母语版里提供贴切对译,比如“original piece”对“作品独立性”、“beaux arts” 对“美术”(fine arts)、“esprit de corps”对“有团结的精神”等。

画展上引用的画家原文还有这句:“Art to me is a labour of love and like such labours expects neither gain nor reward and brings meaning into one's life.”这段引语来自张荔英的1962年感言,与之对应的母语版是这样说的:

“艺术只是一种自己爱好的工作,它不会给你什么利润或酬赏。可是,它能够给你的人生,带来意义。”(1962)

对喜爱画家兼教师张荔英的人而言,她自1957年开始每年为美专毕业生书写的双语感言,都是求之不得的研究材料;其中,画家亲自撰写的母语文稿,尤为珍贵难得,如果束之高阁就太可惜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