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小贩文化申遗(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联合晚报》去年1月到8月,11月至今年9月,先后推出两个系列的《小贩周记》,深入发掘和报道小贩中心的特色,并向读者介绍超过60档既好吃又有故事的小贩档口。
由于读者和小贩反应热烈,欲罢不能,《联合晚报》采访团队从本月起的每周二,推出第三系列的《小贩周记》。
用38年的坚持,练出炉火纯青的“炒粿”功夫。“老吴菜头粿”摊主把小贩当成终身职业,秘诀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喜欢”。
位于牛车水一带的麦士威熟食中心,在本月1日迎来一个新摊位,然而这个小贩不是新面孔,而是在珍珠坊一带和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广为人知的老吴。
老吴全名为吴令和(63岁),他从小在父亲吴芳有的档口帮忙,25岁那年自己开档,沿用父亲的招牌“老吴菜头粿”。一转眼38年过去了,他除了继承了父亲的手艺,也继承了“老吴”的名号。
他曾在珍珠坊后面的小贩中心卖菜头粿多年,后来转到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开档,如今因为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关闭装修,所以他暂时搬到麦士威熟食中心。
吴令和的儿子吴文杰(40岁)受访时说:“我们原本劝他暂时休息,但他还是要开档,所以暂时在这里做生意,等锡安路河畔熟食中心装修好了,应该还是会搬回去。”
自小有听障问题
对老饕们来说,老吴在哪摆档不重要,他炒出来的味道才是重点。由于老吴自小便有听障问题,所以不管小贩中心多吵杂,他总是可以在自己“宁静”的世界中专心炒粿,心无旁骛地为顾客献上一盘一盘38年不变的古早味。
吴令和在儿子协助下受访,他称自己没想过什么时候要退休,因为当了近40年的小贩,还是对这工作充满热忱。
他说:“我喜欢炒粿,所以我一直跟随着父亲的脚步,看到顾客回来支持,我就会很开心。”

靠一档口养大4孩子
一个档口养大四个孩子,如今轮到孙子到档口“玩耍”,老吴用小贩文化培养儿孙情。
吴令和在上世纪80年代初继承父亲的摊位,与妻子陆雪珠一起打拼,靠着卖菜头粿养大四个孩子。
吴文杰指出,就跟其他小贩家庭一样,他们兄弟姐妹小时候在父母的档口玩耍,大一点就必须要帮忙,可说是在档口长大的孩子。
他说:“以前我的学校很靠近,所以放学后就直接到父亲的档口帮忙。”
孙子假期到档口帮忙
如今四个孩子们长大了,吴令和也当了爷爷,现在轮到12岁的孙子吴玮键来到档口“玩”,他趁学校假期来档口帮忙,感受一下爷爷用一生经营的小贩人生。
吴玮键说:“我觉得很好玩,可以跟不同的人互动。”
问他长大后可会想要当小贩,他说:“我还没有想过这问题。”
父二战前卖潮州菜头粿 原本无黑白之分
“老吴菜头粿”原本无黑白之分,后来因为福建人和潮州人的不同口味,渐渐演变成白、黑两种。
吴令和的父亲吴芳有在二战之前就开始挑担在奉教街(敬招街一带)叫卖炒粿,当时他所卖的潮州菜头粿,强调纯白萝卜丝的香味,只用蒜头、鱼露和胡椒粉炒香,然后加入菜脯增加咸味和爽脆的口感。
二战后街头潮州摊贩增加,菜头粿成了统一的名称,但原本强调白萝卜香味的菜头粿,却因为福建人的咸口味,潮州人的甜口味,分为白、黑两种。
黑色炒粿五六十年代风行
潮州人口味偏甜,因此用黑甜酱、韭菜和菜脯炒香,成就了第一代的黑炒粿,黑色炒粿在五六十年代风行一时,逐渐成为本地独有文化的炒菜头粿。
当年潮州人都称吴芳有为“老吴”,他的儿子吴令和继承他的手艺后,也沿用“老吴菜头粿”的招牌至今。
公众可登录 www.oursgheritage.sg 网站支持小贩文化申遗,活动将进行至202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