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一样不一样

字体大小:

记者手记

陈婧

回中国老家过年期间,我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是“收红包”。

作为一名已婚工作人士,本以为今后只有发红包的命,没有收红包的份,没想到托手机通讯软件微信的福,我在农历新年期间竟然陆续收到亲戚朋友发来的48个电子红包,总金额约200元人民币(40新元)。

在农历新年抢电子红包,已经成为中国民众过年的“新年俗”。媒体统计显示,单是除夕夜就有超过四亿名中国网民通过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平台收发超过百亿个电子红包。

回到新加坡后我发现,本地银行其实早在去年1月就推出电子红包功能,但周围少有朋友使用这项功能。问起本地朋友,他们觉得电子红包虽然环保,却缺少人情味,收到的钱只能存进银行账户,用起来也不方便。

朋友问:“中国的电子红包和新加坡的电子红包,是一样的吗?”我想了想:“Same same but different (一样一样,又不一样)。”

从发送方式来看,电子红包都是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将红包钱转账给他人。但相较本地单一的“你发我收”,中国民众的收红包方式却是多种多样。

以微信为例,用户既可以向一个人单独发送红包,也可以在朋友或家族群组里,发送类似抽奖的“拼手气”红包,能抽到多少红包钱,全凭个人运气。因此,每当有人发出拼手气红包,家中老小都争先恐后地拿起手机“抢”一把,再兴致盎然地比谁的手气最好。在另一个平台支付宝上,用户则可以和好友互换“福卡”,只要集齐五张福卡,就能共享业者在除夕夜发放的2亿元红包。

收到红包后怎么花?电子红包的首要去向就是接收者的银行账户。在本地,不开通相应银行账户就无法存入红包钱。在中国,我也因没有当地银行账户而无法将电子红包提现,但微信随即提醒,这笔红包钱可用来支付各项日常开支,包括上网购物、餐馆消费甚至买飞机票。我就用软件自带的“电影票”服务订了四张打折电影票,请家中小辈看了一场《功夫熊猫》。

一样的运作原理,通过重新包装却能产生不一样的效应。把电子转账从简单的“钱来钱往”转换成有趣的娱乐和便利的消费,这就是“创新”。不花一分现金,不用跑银行和电影院,就让一个电子红包变成一张电影票,这就是“生产力”。

在经济疲软、人手紧缺的大环境里,政府一再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各家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机器新模式的新闻屡见报端,但同样是创新,有些立竿见影,有些却不见起色。还曾听过业者私下吐槽:“看他们怎么创新,结果都是一样的。”

观察中国业者对电子红包的创新过程,不难发现将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并非一拍脑袋产生的灵感,而是要打通重重关卡:除了采用新的模式,还要摸清消费者的心态和习惯,更要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跨界合作,才能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畅通无阻地花钱。

从电子钱包到机器厨师,从网络购物到自助结账,本地企业对新事物的接纳速度从不落人后。但在照搬一样的模式、一样的技术之外,或许还需要更多不一样的思考和决策,才能带来根本的变化。

(作者是本报记者 jingchen@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