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德婷:学校合并与情感认同

字体大小:

编辑室内外

南大人和华社对云南园发展的关切,如同学校已经或即将合并而引起校友们的关心,两件事都牵扯出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一个社群、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新加坡历史尚浅,更需要珍惜与呵护大家共同的记忆与情感认同。

上周教育部宣布在明后两年,把22所中学合并为11所。这让我想起一名老同事总爱自嘲,他从小到大,上学是“读一所、倒一所”。

他当年就读的乡村小学被淘汰了、黄埔中学关闭了、南洋大学也只能在梦寐萦怀。

这名同事的感慨,对那些学校即将或已经关闭或合并的学生和校友来说,或许心有戚戚焉。

学校合并不是新鲜事。不过,此次的宣布据教育部说,是过去五年来规模最大的合并计划。主要原因是学生人数逐年减少,学额过剩。

新加坡生育率过去20多年来呈下降趋势,加上近年减缓引进新移民的速度,自然冲击着国家方方面面的发展,学生人数减少引申出问题也无可避免。教育部在过去五年,已将12所收生少的中学合并为六所,而这次受影响的学校,遍布东南西北中各区,也都面对生源不足、门可罗雀的窘境。

无论这些学校是否因为表现不够亮眼而被“相中”合并,它们其实都各有自己的历史与贡献。它们可能没有造就一个个社会精英,却肯定曾为许许多多在成长期间、试着摸索个人存在意义的少年人指点了人生方向。因此,不能因一声合并通知,就抹杀了这些学校的付出。

新闻报道见报后,相关学校的校友反应多是不舍,他们尤其关注合并后新学校的校名。虽然校名待定,但根据以往安排,通常是沿用所占校舍的名称。因此,以博理中学和培德中学为例,两校合并后,最可能是以培德为校名;实乞纳中学和云海中学合并后,极可能弃实乞纳而用云海,尽管实乞纳中学66年的历史远比云海的17年长。博理和实乞纳的校友接受早报访问时表示,希望能保留校名。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家庭之外,学校往往也占据重要位置。学生在校求学期间所培养的价值观、对学习的追求,让他们在毕业后难忘母校的教诲。因此,当母校被迫合并或关闭,犹如母子分离,感情难以切割。校友无奈之余,只能希望保留校名,让他们对母校的感情能有个寄托。

此次中学合并的消息,也让我想起去年合并的侨南小学和励福小学。两校都历史悠久,前者在合并前有80年历史,后者建于1950年,都比新加坡独立建国的历史还长。

或许教育部是这么认为,校名无论是采用哪一所学府,都会顺得哥来失嫂意,因此折中取了新校名树仁小学(Angsana Primary),理由是:侨南小学和励福小学都有悠久的历史,全新的校名能象征全新的开始,所以合并后重新立名更恰当。

这种似是而非的说辞与决定,伤透了两校校友的心。对他们来说,那是对他们成长中的集体记忆猛刺一刀;他们难以释怀的还包括两校怎么和青龙木(Angsana tree)扯上了关系。虽然华文校名取得用心,但英文校名却是一棵和两校校史毫无相干的树。

因此,教育部在考虑校名时宜慎重,一个做法是,完整保留合并的两校名字,例如培德博理中学、实乞纳—云海中学,让两校学生和校友们都能够重新建立情感认同。另一个可以考虑的做法是,像陆交局公开征集地铁站名称那样,交由关注此事宜的相关人士提名。不过,像Eunoia(诺雅初级学院)那类令人摸不着头脑,念也念不准的希腊校名,可不好再出现了。

教育部公布合并消息前两天,早报正巧报道了南洋理工大学准备重新发展云南园的消息,引起前南洋大学校友和华社的关注。当年南洋大学和新加坡大学的合并,在南大人的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尽管时过境迁,但一听说南洋理工大学计划重新发展南洋大学遗留下的云南园等地段,作为校园发展蓝图的一部分时,南大人深恐他们对母校的情感依归将再次遭到蹂躏。

正因如此,当南洋理工大学郑重表明,它向来对所继承的南洋大学遗产感到自豪,有意把云南园等有关地段发展为大学文化历史核心,包括具有历史价值的南大湖。受访的华社相关人士和南大人等积极作出回应,并强调云南园和南大湖是南大的精神符号,重新发展时应尊重历史,把南大精神一脉相承地注入现代校园中。

南大人和华社对云南园发展的关切,如同学校已经或即将合并而引起校友们的关心,两件事都牵扯出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一个社群、一个国家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新加坡历史尚浅,更需要珍惜与呵护大家共同的记忆与情感认同。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傅海燕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说,应让学生从小接触我国历史、艺术与体育,培养国家认同。

教育部和相关人士如何处理学校合并后衍生的问题,不正是给学生、校友,乃至全体国民上一节活生生的历史课?

(作者是本报采访组副主任

tarntt@sph.com.sg)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