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在云鱼在水 惆怅此情难寄

字体大小:

本周影评

高中时期第一次看1987年张婉婷执导的《秋天的童话》。三十多年后得以品味修复版之前,萦绕在脑际并期待“重逢”的那两场戏,分别是船头尺(周润发饰)在镜子上写下“船头爱茶煲”之后,又害羞地改成“有人爱茶煲”――茶煲,意指他眼中很trouble(麻烦)的女人,其实是他暗恋的十三妹(锺楚红饰);和船头尺的那一句语带双关的“Table for two?”之后的定格画面。

多年后,看到不一样的灵动

当年初看《秋》,正值少不更事“怀春”时,虽直观喜欢但难以投射情绪,原因不单是主角的年龄层与我有别,也因为设定(移民、美国)给我的距离感。当时下意识地拿《秋》跟同期好莱坞或港产浪漫喜剧比较,觉得不过是“两个出身背景、精神面貌高反差的有情男女难以开花结果”的套路――“船头尺”很草根,“十三妹”是中产背景的留学生。可就是在这个套路、设定之下,我感受到不流俗的人物和事件刻画,不硬搞戏剧张力,而是由人物性格驱动剧情发展和炮制喜剧笑料(即“角色导向”,相对于“情节导向”),叙事信手拈来,举重若轻而又接地气。

三十几年,积累阅读、阅片、阅历,回头看《秋》,看到不一样的灵动。甭管我后来发现船头尺意外“交换”礼物的情节原型是美国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而船头尺片末追着载走十三妹的跑车开上布鲁克林桥的场面,与1981年日本电影《泥河》高度相似(张婉婷在下一部作品《八两金》又抄了一次)——我修正了早年以创新论英雄的思维,觉得哪怕题材、素材旧,只要“翻新”得当,“翻”出新意,何不视为再创作?

在《麦琪的礼物》里,年轻贫贱夫妻忍痛割爱互赠圣诞礼物——妻有一头美丽的秀发,夫变卖心爱的金表买了一枝镶珠宝的梳子送给妻;岂料妻剪去长发卖掉,为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秋》里的船头尺以为能跟十三妹有发展,“倾家荡产”买了她之前看中要搭她那爷爷送的手表,却买不起的贵重表带;岂料再见十三妹却是分手时,两人互换礼物,分开后他开盒,她送的正是爷爷送的表芯。小说里的夫妻,总算还是在一起,会更珍惜对方,妻的秀发也仍能长回来;同一桥段迁移到《秋》,却留下“我(只能)把心交给你”的喟叹?

描写日本战后百姓艰困生活的《泥河》,片末小男孩沿着岸边追着原本与他两小无猜的女孩和新寡的母亲(丈夫战死,她被迫卖淫养女,遭男孩鄙视,只好携女远走)驶离大阪泥河的驳船。《秋》里船头尺追上布鲁克林桥的那场戏,场面调度、分镜细致,但没超越《泥河》,可相对于他在十几分钟前买了表链,如沐春风地在清晨纽约街头飞奔回家的横向推轨长镜头(后面那场的则是正对或背对镜头的人物运动轨迹),一喜一忧,天堂地狱。

历久弥新的成人童话

曾在纽约大学修电影硕士的张婉婷把她的纽约经验拍成三部曲,从《非法移民》讲非法移民,《秋》讲合法移民和留学生,到《八两金》讲衣锦还乡。《秋》可能是三部曲中对宏观的移民题旨探讨最浅的一出;主角的移民、留学生身份是必要设定,但骨子里是一出爱情小品。可就在这一个西方世界的氛围下,主创把东方人的含蓄美发挥极致。

除了爱茶煲者由“船头”变“有人”,和一句“Table for two?”竟是船头尺最“露骨”的告白外,许多耐看(也因为周、锺两人不着“演”迹的眼神交流和肢体语言的节奏)、耐咀嚼的细节,我在重看时才捕捉到,才心领神会。

例如,在一个长镜头里,两人在公寓里挨坐一块儿共享一瓶红酒。微醮中,他忍不住想吻她,她没留意,扭头弹钢琴唱《在森林和原野》,旁边地铁经过,嘈杂声中,他(才)放声接唱,心灵契合。然后,他用手指碰一下她刚喝过的瓶口,往自己的嘴抹一下,“完成”接吻。填上中文歌词的芬兰民歌《在森林和原野》,曾是几代港人学唱的童谣,在电影中被留学生带到大洋彼岸,一再出现,在纽约秋色的流光飞舞中,成全了一则历久弥新的成人童话。

亚洲电影大奖学院等将于2月19日在本地丽都戏院公开放映《秋天的童话》粤语原声4K修复版及呈献“张婉婷大师班”。详情请见:cutt.ly/pOnYwLX

注:本文题目出自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原意为鱼雁无法传递情书,情意难转达。现借用象征男女主角因出身差异,有情却似无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