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刚过的第34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SGIFF34),看了一部很纯粹很清新的电影,两位年轻女导演36岁的王品文和34岁的彭紫惠,花了四年多的时间携手完成处女长片《春行》,电影拿下今年西班牙第71届圣塞瓦斯蒂安影展(San Sebast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最佳导演银贝壳奖”。这也是这个国际A级影展举行71年来,第一部台湾电影获此殊荣。
另外,《春行》也在SGIFF34的银幕大奖中放异彩,编剧余易勋拿下“最佳编剧奖”外,金马影后杨贵媚获得“最佳表演奖”。
主演喜翔闹情绪 导演以食物哄对方
《春行》故事描述一个舍不得妻子突然离世的自卑大男人(台湾资深艺人喜翔主演)将妻子(杨贵媚主演)的遗体放入冰柜内,在潮湿的春季里,顿失伴侣的他不知如何自处,只能寻常伴尸逃避度日,镜头简单有力,男女主角演技后坐力强,加上背景音乐的铺陈,让观众看到生命的遗憾与缺失,以及对亲人的爱的不舍执念。
两位资深演员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杨贵媚演技行云流水,无需着墨,喜翔诠释旧时代的大男人,入木三分。
谈到两名主演,导演王品文不久前来新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其实喜翔大哥跟电影里面的角色蛮像的,有很多倔强但也蛮可爱。他私底下会有很多情绪,我们跟他合作就像女儿和爸爸讲话,像一次他在片场闹情绪,紫惠就拿巧克力喂他,我拿便当请他吃。就是要哄啊,等他消气,哈哈。”
《春》第一次拍摄时因预算不足,被迫删掉很多场戏,为了让电影更完整,今年初第二次拍摄。当时两位导演和编剧为将剧本定案,一起跑到彭紫惠位于台中山上的陶艺工作室“闭关”创作。
为了节省资金,导演身边亲朋戚友也友情相助“下海”客串,连王品文的弟弟、邻居和狗狗也都被她搬上银幕参与演出。
两导演在吵闹中完成创作
彭紫惠毕业自台艺大美术系,旅居欧洲多年,于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就读艺术创作研究所。她多做跨媒介艺术创作,涉猎绘画、雕塑、陶艺和电影,对彭紫惠来说,电影这个第八艺术就像她过去艺术形式的立体总合与呈现,她与在美国念电影本科的王品文这次能合作《春行》,可说冥冥中有安排。
彭紫惠对本报说,她对色彩比较敏感,因此负责片子的调色。两个导演各自都是独立的创作人,而艺术表达本来就是比较个人的,“一片如何藏两导”,应是比拍电影更具考验的挑战。
王品文笑说:“我们会根据自己的观点去吵,因为彼此的切入点不同,像我可能会比较在意情感,她则会思考形式的问题,如何恰当把两者结合等。”
彭紫惠接着说:我有点坐不住,没什么耐心,所以她(王品文)会先把软体学好,再来教我,我就能比较快速地上手。她在电脑、机器和技术方面很强,所以我们正好互补。”影片也就在两人的吵吵闹闹中顺利完成。
全片以16毫米胶片拍摄 镜头处理须更谨慎
《春行》全片以16毫米底片拍摄,希望透过朴质与粗糙的镜头,温柔地映照生命中的不完美与无常,导演故意银幕上保留胶片的边角框框,除了呈现像怀旧相簿般的质感外,也让电影看起来像一帧帧记录生命沧桑与美丽的浮世绘。
王品文和彭紫惠坦言,因用16毫米胶片拍片关系,因此不能像数码拍摄那样随性,得“惜片如金”加倍谨慎。电影拍好便拿去台湾一家亚洲硕果仅存的胶卷扫描公司处理。
两名导演说,用16毫米胶片其实也展现我们生命中消逝的种种,正如片中男女主人翁被时代抛下和淘汰的必然,生命中很多东西也逐渐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像所爱的亲人以及一个时代的美好。生于传统华人家庭,“爱”也总是以别扭迂回的方式流露。
不过,记者和导演们一样认同,电影中不说或不可说或不可言喻的空隙,才是至爱所在,而东方人情怀往往美就美在,那片没有说出来语塞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