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选第96届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15强的不丹电影《僧侣与枪》(The Monk and the Gun),该如何定位?一出不缺象征符号却又老少咸宜的寓言剧,还可姑且称之为“黄色”喜剧——不是很“那个”的黄色,而是象征幸福、高贵、希望的黄色。背景设定于2006年即将首次举行大选的《僧》,有一段情节是官员下乡为世世代代只懂君主制的乡民办模拟选举,让大家从三个分别以自由平等、工业化和发展,以及维护传统为政纲的虚构政党(分以红、蓝、黄为代表色)选择投票对象,结果黄色政党“狂胜”——非关民众的政治倾向(他们哪懂?),而是黄色是他们最敬爱的国王的象征色。
国王馈赠民主的反思
乡亲们的民主素养是零起点,选举官员只得一步步循循善诱,要大家“选党站”,一起呼口号,骂来骂去。老太太对一名年轻女官员耳语:“为什么要教我们粗暴无礼?”实际上,早先有人在刚弄清选举为何物时,问女官员:“我们有国王,要选举干吗?”她回答:“民主是国王主动给人民的馈赠。你知道国外有多少人为了争取民主而拋头颅洒热血?”但乡民自有他们的幸福密码,反而直觉民主会侵蚀幸福?
《僧》的背景是本世纪初不丹国王旺楚克决意打开封闭的祖国,引入电视机和互联网,将政体从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并在2008年首度大选,创建国会。留美(政治学专业)导演Pawo Choyning Dorji(巴沃邱宁多杰)不把它拍成风起云涌的大历史电影,而聚焦围绕着乡间的喇嘛僧侣、村民,和一名用旅游名义到访不丹的美国古董枪收藏者罗恩的纠葛,构筑出一则扎根于吾土吾民的隽永小品,借此反思、求索,不丹人要的是什么?西风、开放、现代化是不丹理所当然的未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