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张艾嘉16岁入行,驰骋歌影视导编演写全方位领域超过半个世纪,也是三届金马奖影后。不久前她更拿下第27届意大利乌迪内远东国际影展(Far East Film Festival, FFF)“金桑树终身成就奖”(Golden Mulberry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表扬她大半人生对影视圈的贡献。

《女儿的女儿》(简称《女》)是48岁导演黄熙继《强尼·凯克》时隔六年后的第二部长片,这部电影也为她赢得第61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大奖。

两人因2022年金钟奖得奖迷你剧《良辰吉时》首次结缘。

一个是充满母性的巨蟹座妈妈,也曾演出无数次的妈妈角色;一个是电影摇篮下富有创意的年轻女儿。两个年代的女性电影工作者,谈女性导演的温柔和传承,母女间的“爱恨”恩仇,还有传统影院的消逝,文艺片如何在大环境改变的冲击下逆袭。

这部电影是今年第13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开幕片,《联合早报》和两人做视讯访问,她们聊着聊着,不知不觉竟像极了一场母女的对话。

延伸阅读

第13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 金马“镶金”电影星光熠熠
第13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 金马“镶金”电影星光熠熠
侯孝贤一通电话  张艾嘉为一胚胎两肋插刀
侯孝贤一通电话  张艾嘉为一胚胎两肋插刀

张艾嘉片场被“女儿”围绕

在去年金马奖颁奖礼上,大会喊出黄熙的名字时,镜头拍到台下坐前排的张艾嘉立马站起来,双手合十眼眶泛泪特别激动。就像一个妈妈看到女儿参加比赛得奖了,脸上写满骄傲与光荣。

《女》讲述已到耳顺之年的“金艾霞”生活原本安然悠闲,却因女儿一场意外颠覆了她的生活节奏,被迫回忆起年轻时想逃离的一切与纠葛,迫使她面对与女儿的关系,审视自己的过往。影片细腻地描绘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也带出不同时代母女关系的微妙。

刘奕儿(左)在《女儿的女儿》中饰演张艾嘉的女儿,两人的母女关系“爱恨”纠结。(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刘奕儿(左)在《女儿的女儿》中饰演张艾嘉的女儿,两人的母女关系“爱恨”纠结。(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六年前,侯孝贤导演的一通电话,开启了张艾嘉与《女》的缘分。侯导以监制身份邀请她演出片中金艾霞一角,后来经历因疫情制作停摆,侯导生病等磨难重重,她担下了监制责任,并将演出此片的心路历程结集成书《女儿》,是电影角色的延伸。“金艾霞”是张艾嘉的缩影,也是很多女人的故事。

金马奖影后林嘉欣与入围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刘奕儿,在戏中饰演张艾嘉的女儿,三位实力派同台飙戏,增添细腻与感动。

林嘉欣(左起)、张艾嘉和赵文瑄在片中关系微妙。(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林嘉欣(左起)、张艾嘉和赵文瑄在片中关系微妙。(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张艾嘉分享和刘奕儿的第一场戏,她说:“我跟(林)嘉欣还算熟识的,但却第一次和(刘)奕儿合作,到了现场就想他们哪里找这么一个又美又帅的TB(Tom Boy),她同时又带一种小女生的撒娇,于是我马上就接收到如何跟她对戏,我们第一场通电话的戏,就很有感情。”

至于林嘉欣,张艾嘉透露对方面对自己时会有点紧张,甚至去问好友李心洁(张艾嘉徒弟)要如何跟这位前辈拍戏。张艾嘉笑说:“我们两个之间有一种自然的防卫与距离,其实这恰好是我和Emma(林嘉欣戏中角色)在片中的互动。”

这次张艾嘉演出两个女儿的妈很开心,她育有一子Oscar王令尘,之前在台湾放映会上曾表示“没有生女儿是一生的遗憾。”其实她身边总围绕着很多“女儿”。

“人生就是很奇怪,我自己没有生女儿,可是身边就是会有一堆跟我合作过的女性,她们几乎都把我当成半个妈去看待。所以我这个‘妈妈’也一直在忙着‘女儿们’的事,但我却感到很幸福!”张艾嘉说。

导演黄熙(左)和林嘉欣在现场拍摄后看回放。(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导演黄熙(左)和林嘉欣在现场拍摄后看回放。(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导演自觉对不起张艾嘉

《女》筹拍时遇到疫情来乱,只好暂时作罢。黄熙当时在拍HBO《良辰吉时》,一边来回修改《女》剧本。等疫情过去,原有的投资金主也撤去大半。原以为电影应该拍不成,但艺术总监黄文英、剪辑指导廖庆松和摄影指导姚宏易都愿意继续参与。张艾嘉也像大家长般,为电影张罗给力,务必以最省钱的方式到纽约取景。

张艾嘉说:“在某一方面,导演觉得我可以胜任这个角色,蛮有挑战性,也觉得我可能可以帮忙什么的……尤其像文艺片,越来越难经营,我觉得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希望能够多支持一下。”

结果,《女》在康城影展放映时受到瞩目,之后又入围多伦多电影节站台竞赛单元,张艾嘉还因此获得佳作表彰(Honourable Mention)。

黄熙透露在拍摄这部电影时,承受很大压力,担心自己不足。给她最大冲击力的,是她在做后制时,不断反复密集近距离注视“金艾霞”,才深刻体会这个角色的苦楚,还有角色对张艾嘉有多“虐”。

张艾嘉(左一)在片中丧女,自然演绎富层次的揪心场面,让她入围去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张艾嘉(左一)在片中丧女,自然演绎富层次的揪心场面,让她入围去年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她说:“我剪片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难受,那一刻我才发现,天哪,我怎么会去写这么一个复杂纠结的母亲角色。金艾霞这个女人真的好难为。当下那秒,就觉得对张姐感到非常抱歉,她究竟是如何演出这个母亲和女儿的角色啊。”

在大银幕看时,黄熙又感受另一次的震撼:“你会看到所有的微表情和细腻有层次的情感诠释,和张姐合作真的让我学到很多。”

张艾嘉笑说:“你(黄熙)就是要把我变成‘阿信’(编按:1980年代日剧《阿信的故事》女主角),哈哈哈!”

黄熙坦承,《女》让她更体恤妈妈的辛苦,剪完片后她马上拨电话给妈妈,“结果我妈又再次挑战我的底线,就是那种我心里体恤,但行为上还是比较难达到大和谐状态,哈哈哈。或许母女关系是一生的功课吧!”

问张艾嘉,如果她是片中的金艾霞,会把试管宝宝生下来吗?她不假思索拍手说:“生啊!肯定生下来!”巨蟹座母性真情流露。

片中的“金艾霞”在面对女儿的死亡同时,也和自己不堪的过去和解。(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片中的“金艾霞”在面对女儿的死亡同时,也和自己不堪的过去和解。(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张艾嘉的痛与金艾霞的轻

电影中不少长镜头很有侯孝贤的味道。(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电影中不少长镜头很有侯孝贤的味道。(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金艾霞在片中与过去的不堪和悲痛和解,或许正如张艾嘉通过写《女儿》这本书及演绎这个角色,与过往的情绪打照面和告别。相信这也是为何黄熙在剪片时,会心疼张艾嘉的演出并感到抱歉。

戏里的金艾霞没有很戏剧化洒狗血式的悲呛,即便面对女儿的死亡,她的哀伤也是表面平静内心汹涌。看似轻描淡写,并不代表轻忽和轻视。经历过起落的人,看待人生沉重的议题,举重若轻。

张艾嘉说:“我后来会去写那本书,因为我觉得她的故事,她如何变成这样子,一定有她的背景和原因,后来我跟导演说我要写本书,这就是金艾霞的故事,这个人物就立体了……其实我们常常要遇到一个trauma(创伤)才能够去看自己,如果没办法打开自己的结,往后的路会走得很辛苦。我觉得对金艾霞来讲,就是逼她去面对,不能再逃避……她没有那么悲惨,反而有一种轻盈,并非不重视,而是接受一件事必然会发生,我觉得人生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林小湛(右)在片中饰演张艾嘉的失智母亲。(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林小湛(右)在片中饰演张艾嘉的失智母亲。(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与九旬母亲身份倒置

张艾嘉在新书《女儿》扉页写着“说不清是悲是痛,是爱是悟是债,是亲情。”她说,现在不时得哄着老母亲,“谁比谁先死”也成为母女之间无可避免触及的话题。

她说:“我们一生都不会知道,到底自己跟母亲可以相处多久。母亲今年90多岁了,我自己也已经70多岁,我不敢讲谁会比谁先走(离世)。像我刚刚才和我妈讲了一个多小时电话,然后我一直劝她、开导她,叫她忘掉过去的事情。我说‘妈,这都几十年前的事了,你一定要放下’。其实不懂在什么时候开始,我和我妈的角色就互相对调了。现在我反而像是她的妈,她就像我女儿那般。她活得越来越像个小孩子。所以母女关系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你没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会面对这样的状况。只能说人生不停给你很多功课,就是每天都还在学习,但这也是它多姿多彩的地方。”

张艾嘉(右)跟导演说,感情戏绝不能拍超过三次,否则会变假。(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张艾嘉(右)跟导演说,感情戏绝不能拍超过三次,否则会变假。(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相信直觉更胜于技巧

片中的金艾霞情感复杂,所以张艾嘉相信自己的直觉更胜于技巧,于是跟黄熙说,感情戏绝不能拍超过两三次。张艾嘉说:“那个痛的情绪是很直觉和即兴的,很难重复,一旦重复就叫‘演技’,就假了。我也不看回放,觉得看了后会要挑,又会变假。我觉得导演压力比较大,就是团队之间必须有默契和信任。”

黄熙在雕《女》剧本时,同时间在拍《良辰吉时》,两者都是以比较有距离感,略带幽默的手法去探讨死亡,不过后者更像一部实验性作品。她和张艾嘉性格截然不同,张艾嘉说自己的作品会带有一种巨蟹座式的关怀与温柔,黄熙则爱胡思乱想,一堆奇怪点子,但张艾嘉却很喜欢和年轻导演合作,撞击新火花。

她忍不住跟黄熙喊话:“很多人问我为何不拍喜剧,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很需要喜剧!黄熙是可以拍喜剧的人,我以前拍的《20 30 40》和《新同居时代》等都是非常好笑的喜剧啊!”

难忘蔡扬明导演的温柔 田壮壮的尊重

《女儿的女儿》的工作人员男女参半,张艾嘉经历过不同时代的导演,从最早期片场制度开始,邵氏、嘉禾时期,大都是男导演的天下,与现在女导演越来越多的情况截然不同。

她说:“男导演在现场的时候就是那种霸气,要大声跟所有工作人员讲话,吵来吵去,跟演员说要怎么演,我不是很喜欢。后来到杨德昌的年代,他算是比较有礼貌,也比较理性的,而印象最深是早期拍文艺片时候的蔡扬明导演。他会过来很温柔地跟我讲角色该如何,情绪是什么然后就走开了,这是我在别的导演身上没经历过的,他为我开启一道门,让我觉得导演应该就是这样子。”

还有一次与中国大陆导演田壮壮合作电影《吴清源》,张艾嘉饰演围棋手吴清源(张震饰)的妈妈,有一场她坐在家里抽烟等儿子回家的戏,田壮壮把所有工作人员调到一个角落,让张艾嘉有空间投入和诠释角色,让她觉得受到尊重。

张艾嘉:人们忘了看电影的快乐

这几年尤其是疫情过后,电影业萧条,新马港台中欧美等地戏院纷纷关门,电影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寒冬。张艾嘉认为凡事有循环,如今很多商业实体店死灰复燃,相信电影终究不死。

她说:“大家忘记了看电影的快乐。在电影院看戏,与在家看平台、看手机不同。坐在戏院里看着大银幕,两小时专注感受所有的细节和音响等,这是和大家共享的感受。这个年代的电影人在做电影的时候,就要去思考为什么文艺片容易被轻视。黄熙这代导演会比较辛苦,他们要想更多一些。”

《女儿的女儿》虽然讲离婚妇和丧女痛,却没有悲天跄地,因为生命总是充斥着不完美的疙瘩。(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女儿的女儿》虽然讲离婚妇和丧女痛,却没有悲天跄地,因为生命总是充斥着不完美的疙瘩。(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黄熙说:“我喜欢文艺片,会尽量去拍文艺片,找到愿意投资的人,参与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等影展,把作品带出去,像18、20岁更年轻的观众看电影的感受又不一样, 但他们只能透过影展看到这些文艺片。那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的‘上山路’。”

会否迎合市场需要,也拍较商业的电影?

张艾嘉以《女》为例,她一直觉得这部电影很商业,不懂为何会变成艺术片。“我觉得就是片子本身的一个商业表现吧。如果今天《女儿的女儿》大卖,它就自然而然变成商业片 ……我做电影的时候,只是想说一个有趣故事,如果一开始就以艺术或商业片来定义,那就太局限了。”

张艾嘉笑着补充:“但我们也都几十岁了,还能够做几年呢?我们只能尽力做好,接下来的问题,就留给黄熙他们这代年轻电影人去面对了,哈哈哈!”

电影业的母亲和女儿

张艾嘉在1988年创立果实文教基金,后来陆续办了果实艺术创作营,鼓励学生用创意说好一个故事。侯孝贤也一直推动电影扎根教育,并曾说:“影像背后隐藏许多想象,小朋友应该从小就接触到好的电影和文字,长大后非常不一样。”

张艾嘉对法国人把看电影当成日常生活习惯的做法比赞。她的文教基金会原本只针对大学生,现在也进驻高中学府,灌输青少年看电影和欣赏影视作品的习惯。

张艾嘉曾是华语电影的女儿,如今成为华语电影的母亲,传承推动着下一代影人。(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张艾嘉曾是华语电影的女儿,如今成为华语电影的母亲,传承推动着下一代影人。(新加坡华语电影节提供)

关于电影的传承,张艾嘉就像一个母亲,黄熙则是女儿,代代传承不息。在电影圈中她们都是女儿,也是母亲。

黄熙说:“像《女儿的女儿》有个副导,现在去当导演,比我年轻十几岁,他每次遇困难头在烧很沮丧的时候,就会拿出手机反复看张姐和我对他说过的话。拍电影时,我们是很fragile(脆弱)的,但我们都能从张姐身上获取很大能量。我觉得拍戏跟做人很像,须要从前辈身上看到榜样。”

张艾嘉像妈妈那样叨念这个电影圈中的“女儿”,温柔地发挥她母性的助力,她笑说:“我只叫黄熙把她的名字放大一点印在海报上,她就是写小小,我说放大一点啊,就要让人家看见,干吗你是见不得人哦?!”

《联合早报》是第13届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的指定宣传媒体。新加坡华语电影节门票可在嘉华院线各售票处,或网站gv.com.sg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