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2025财政年预计取得约68亿元盈余,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这是新加坡连续第二年取得财政盈余。

过去10年间,我国取得七次盈余,录得三次赤字。其中,最大的赤字来自疫情爆发的2020年,达516亿元。

盈余和赤字取决于政府当年的收入和支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总经常收入。这部分的收入主要由税收和收费构成。开支则主要包括各政府部门的支出。

《联合早报》收集过去10年预算案数据,展示政府收入和支出的构成。通过以下互动图解,了解每年收入和支出构成的变化。

公司税、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是政府总经常收入的三大来源。其中,公司税在总经常收入中的占比,近年来不断提高。

延伸阅读

【速读包】2025财政预算案 五方面为你解忧
【速读包】2025财政预算案 五方面为你解忧
2025财政年政府收支分配 五图说分明
2025财政年政府收支分配 五图说分明

消费税是在2023年和2024年分两阶段上调至9%。从那时起,消费税取代个人所得税,成为第二大税收来源。

其他税收方面,拥车证收入在疫情期间大跌。随着疫后经济复苏,加上消费者赶在车辆减排税务优惠收紧前进场,拥车证配额一度供不应求,带动相关收入上涨。

资产税在近年的收入中也提高。这是因为房地产税从2023年起分两个阶段调高。此外,疫后蓬勃的房地产市场带动租金上扬,使本地大部分住宅的房屋年值提高。

在政府部门支出方面,主要分三个方面: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安全和外交。此外,也包括政府部门的行政费用。

历届预算案中,社会发展始终是开支最大的方面,占政府支出的近半,其次是安全和外交以及经济发展。

按部门来看,国防部、教育部和交通部通常是支出最多的三个部门。不过,卫生部在疫情期间,一跃而上成为支出最多的部门,并在疫后继续留在前三。

政府曾在2019年的预算案中说,扩大医疗服务和设施容量,加上终身健保保费津贴与经济援助使得卫生部开支大增。而之后冠病疫情爆发,更令卫生部预算水涨船高。

值得注意的是,人力部在疫情期间首度进入前10大开支最多的部门。这是因为当局推出外籍劳工税减免和自雇人士收入补贴计划等抗疫援助措施,以及为客工宿舍紧急采购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