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冠病疫情肆虐,给大家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各个经济领域也因此起了革命性的改变。有的生意因为它而结束,也有的因为它而萌芽,专门制作可食用餐具的Crunch Cutlery,便是应运而生的其中一家公司。 

公司联合创办人林家儿(34岁)在疫情期间,三餐多靠打包食物和叫外卖解决,这也让她累积了大量的即弃塑料餐具,却不知道如何处置。她不禁思考,既然她面对这个问题,那么周围的邻居是否也会遇到同样的困扰?如果将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新加坡的家庭,塑料垃圾的数量有多庞大?于是,她开始探索如何减少过度使用一次性餐具的方法。

在经过一番研究后,她发现有样东西叫可食用餐具,于是便在家里利用面粉、水、盐和油搓成生面团,切割成汤匙的形状再烘烤,制作过程与烘焙饼干相似,这便是林家儿制作可食用餐具的雏形。

林家儿在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当时,我的关注点只在可用性,没有考虑到美观、可口的问题,汤匙弄得硬邦邦,敲在桌面还会‘空空’响,难以下咽。”

2020年创业前,林家儿在糖果企业当销售与业务开发员,完全没有产品工程知识的她深知,改良产品不是她的强项。于是,她写了一个简介,阐明自己想制作一款可口、能充当餐具、但看起来又不像餐具的产品,然后把简介寄到私人企业和新加坡科技研究院(ASTAR),寻求合作机会。

延伸阅读

研发可食用餐具助减塑
研发可食用餐具助减塑

“结果只有ASTAR回复说,概念是有点疯狂但值得一试,于是我便加入了它们的创意工厂小组,在它们的帮助下设计了目前的汤匙形状,一用便是四年。”

环保理念贯彻到包装上

Crunch Cutlery的诞生,背后动力来自环保,林家儿与团队也将公司愿景设为零浪费,因此环保理念贯彻到了包装上。一开始,她采用的是可生物降解(bio-degradable)包装。这类包装在潮湿环境中分解成天然微生物,而不幸的是,包装在汤匙未使用之前就已经降解。

“结果汤匙都不能用,我们制造了很多浪费,也因此必须做大量退款。”

林家儿与创业伙伴锁定本地400家至500家售卖冰淇淋、意大利雪糕(gelato)和巴西莓(acai)的零售点为目标,推广可食用汤匙取代塑料汤匙。

虽然已经设有工厂制作可食用汤匙满足客户的订单,但林家儿认为,单靠这样的经营模式,成本和风险都较高。长远的计划是设立卫星制作站,把机器以租赁方式带到更接近使用场景,如零售店面和中央厨房,这么一来,也能确保汤匙的新鲜。

在ASTAR的协助下,林家儿把一台小型的简单制作机器,通过设计包装后,部署在生意伙伴吴文杰的意式雪糕店Aphrodite里,让他根据需求现做现用可食用汤匙,试运营卫星制作站的概念。

林家儿的客户目标是本地400家至500家售卖冰淇淋、意大利雪糕和巴西莓的店铺。吴文杰(右)的意式雪糕店便是林家儿试运营卫星制作站的地点。(曾坤顺摄)
林家儿的客户目标是本地400家至500家售卖冰淇淋、意大利雪糕和巴西莓的店铺。吴文杰(右)的意式雪糕店便是林家儿试运营卫星制作站的地点。(曾坤顺摄)

吴文杰受访时说,他的经营理念是要不断给客户有趣的新体验,这台机器成功引起顾客的兴趣,在享受雪糕的同时,也能不经意地传递可持续概念。

吴文杰说:“因为可食用汤匙有不同的口味可选择,朋友间都会互相尝试彼此的口味,吃雪糕便从个人的享受变成了一个集体的体验。”

有意将制作机器带到对环保意识较高国家

林家儿有意将制作机器带到对环保意识较高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目前她正与一个韩国客户,共同设计和修改制作机器,以符合对方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卫星制作系统每天只能出产1000个汤匙,而这个韩国客户是个食品业巨擘,这样的产量他们看不上眼。我们希望与他们合作,共同设计,打造一个完全符合客户需求的卫星制作系统。”

修读法律的林家儿,对产品的知识产权格外小心,在合作的过程会确保自己的权益受到足够的保护,才不会轻易地让第三方复制。

创业道路虽然崎岖,但林家儿说,新加坡政府给予初创企业很多支持,而作为一个创始者须有很强的韧性。“若只想得到政府扶持而不努力,这就不是企业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