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上市公司几乎全面恢复举行实体年度股东大会(AGM),去年仅17家采用混合形式(hybrid)会议。企业治理学者指出,这反映出企业对股东权益保障重视不足,以及数码转型思维上的局限。

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投资者保护中心星期四(4月10日)发布的股东大会报告指出,在2024年举行的556场年度大会(AGM)中,只有17场采纳混合模式,占所有会议的3%。其中,仅有中环电脑系统(Azeus Systems)、康福德高(ComfortDelGro)、新捷运(SBS Transit)和维康(Vicom)四家公司提供视讯问答,Civmec则提供语音和文字问答功能。

多家蓝筹企业坚持实体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拥有广泛海外投资者的蓝筹公司,包括星展集团(DBS)、新航(SIA)和新科工程(ST Engineering)也回归完全实体模式。另外,以科技和咨询通信为导向的公司,如新电信(Singtel)和星和(StarHub),也未提供混合模式的选项。

也是报告作者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教授麦润田指出,这反映出企业对保障股东有效参与权利的重视程度不足。他说:“若要振兴本地市场,吸引更多投资者,这种心态显然并不理想。”

麦润田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说,这很大程度上涉及企业的管理文化问题。“我和一些大型公司交流,他们说只有在能省钱的情况下才考虑混合形式。”

延伸阅读

亚太股市涨多跌少 海指起22.15点
亚太股市涨多跌少 海指起22.15点
刘燕玲:推进AI发展 助中小企业提高生产力
刘燕玲:推进AI发展 助中小企业提高生产力

他说,混合形式确实会比完全实体多一些成本,但若因此弃用是贪小失大的做法。“公司愿意高薪聘请董事和管理层,却不愿为了股东多走一步。有这样的思维,怎么成为国际公司,或吸引海外投资者?”

不利中小股东参与 监管机制应引导

自2023年7月1日起,政府撤销《冠病(临时措施)法令》,不再允许上市公司举行完全线上股东大会。不过,政府随后修订公司法,允许以实体或混合形式召开大会。

新交所也修订了相关指引,鼓励公司在举行混合会议时,提供实时问答与电子投票等安排,以保障股东权益。

报告指出,尽管回归实体后会议普遍拉长,但同天多场会议的现象依旧严重。例如,去年4月26日便有88场大会举行,占全年大会总数的15.8%。

在会期集中的背景下,麦润田建议,监管机构应在公司治理守则中增设条文,鼓励上市公司采用混合形式召开股东大会,以便利股东参与。

他说:“股东大会是股东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平台,若会议集中在少数几天举行,又不提供线上参与方式,将使广大中小股东难以充分参与和发声。”

新交所回应《联合早报》的询问时,援引它去年发布的专栏(Regulator’s Column),指已向大型公司提出要求,带头减少股东大会撞期的情况。

大会日期屡延后拖 学者批监管太宽松

报告也指出,本地监管机构过于宽松地批准展延股东大会的申请。2024年共有38家公司在规定的四个月期限之后召开股东大会,其中部分企业甚至拖延超过三年。

麦润田直言,这种做法有损监管要求的严肃性,也忽视了股东的权利。其他市场在批准展期方面,远比本地严格。

他呼吁新交所监管公司(SGX RegCo)和会计与企业管制局(ACRA)收紧标准,只在特殊和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考虑豁免,并对违规公司董事采取公开谴责等更强硬的执法行动。

完整报告可在下星期一(14日)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