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里和这里有两个疤,是很多年前被一个自闭症孩子咬的,17岁的孩子。”
自闭症治疗机构AutismSTEP的创办人张理渊(41岁)指着自己左右两侧肩膀,语气平静地回忆起过去20年与自闭症儿童相处的点滴。
他说:“那是我做治疗师的头一两年,那个孩子咬了我,白色T恤渗出两个血印。回家的路上很挫败,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甚至开始自我怀疑。”
大约20年前,张理渊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修读心理学,接触到不同心理学的分支后,他深受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的理论启发,决定日后专注儿童心理学领域。
自闭症是最常见的儿童发展障碍之一,全球患病率约占总人口的1%。以新加坡约500万人口估算,预计约有5万人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
大学二年级时,他开始深入研究应用行为分析(ABA)疗法,这是被广泛认可为对自闭症儿童最有效的干预方式。同时,他在课余时间做兼职上门治疗师,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个别辅导。
毕业后,他加入一家自闭症机构,正式踏上治疗师之路,一做就是十多年。
张理渊曾辅导过12个月大的婴儿,也陪伴过37岁的自闭症患者。一般来说,自闭症儿童干预三个月能看到短期进步,八到10个月是一次治疗的常见周期。而他跟得最久的一位个案,整整10年,几乎共同走过一段人生。他说,自己不仅是治疗师,也从和孩子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不是书上可以读到的。
创办自闭症中心 提供一对一家访式治疗服务
2014年,积累了超过2万个小时治疗经验的张理渊,在一次职业变动的机缘下,决心创办一家自闭症中心AutismSTEP,开展一对一家访式治疗服务。
尽管治疗经验丰富,但对创业和企业管理,他几乎是从零开始。公司创办初期,只有张理渊和另一名治疗师,虽然他们有一些原本的客户,但随着孩子康复或不再需要治疗,这些客户陆续离开,新客户却未能如预期出现。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过去只是延续着治疗师的工作,却还没有真正“经营一家公司”。他必须转变身份,从治疗师变成一名创业者。
“我依然热爱做治疗,但也意识到,要把公司办好,必须去学习如何经营,包括拓展业务、做市场营销、招聘治疗师,甚至是如何更有效地与家长沟通。”
创办公司的启动资金完全来自张理渊的个人积蓄,他没有足够的资金聘请专业团队,网站设计、广告投放、法律文件全都得亲力亲为。“我那时白天做治疗,晚上自学网页制作和广告投放,连员工合约也是上网找范本,一步一步慢慢摸索出来。”
让他欣慰的是,身兼数职、无数个日夜的工作带来了不错的结果——公司创办一年多以后,口碑逐渐建立,最紧迫的招生难题基本解决,越来越多的父母来咨询并选择AutismSTEP。
客户规模扩大一些后,公司开始有一些资金来请专业人士来负责具体的运营事务,张理渊则把重心转向寻找和筛选真正热爱这份事业、愿意长期投入的治疗师。
再到后期,随着团队不断扩大,他的挑战又变成了如何留住这些优秀的治疗师。他意识到必须为员工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帮助他们在公司看到成长的可能与方向。
拥有约50名治疗师 帮助超过1000名自闭症儿童
如今,AutismSTEP已拥有约50名治疗师,帮助超过1000名自闭症儿童,目前在接受辅导的个案有两三百名。
管理一家这样规模的公司并不轻松,张理渊已经较少做一对一的治疗,但他坚持在每个父母来做第一次咨询时,都亲自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并坚持亲自审阅每一份治疗进度报告。
“一个月要看两三百份报告,确实工作量很大。但无论公司多大,我希望每名治疗师、每位家长我都认识,每个孩子的情况我都能了解。
也正因此,他在出国考察后,选择暂缓海外发展的计划。他说,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当然希望公司能扩大规模,但自闭症治疗与其他行业不同,他对商业化有自己的原则,不希望走特许经营模式,而是希望自己能亲力亲为,这一点在海外可能很难达到。
不过,他正在探索另一种扩展业务的方式:在现有的家访式治疗服务基础上,拓展至小组教学,成立自闭症治疗学校。学校目前已在筹备中。
他说:“尽管我自己20年来一直从事一对一的辅导,但我们的治疗师中,有一些在群体治疗方面非常专业。我希望通过群体治疗的方式,帮助到更多孩子,尤其是在社交方面有需要的孩子,更适合在真实互动中练习相关技能。”
回忆起与自闭症孩子相伴的20年,张理渊不否认那些受挫的时刻——面对孩子进步缓慢的无力感,对家长不配合的挫败感,甚至是对自己能力的质疑……肩上留下的那两道疤,正是那些挫败的印记。
特殊职业带来更多的是感动
但这份特殊职业,带给他更多的,还是感动。
他说,有时他会陪着有需要的孩子去学校上课,协助他们适应课堂节奏,理解规则,学会和老师、同学互动。“刚开始,他们可能坐不住、会突然喊叫,影响其他人,我就坐在旁边慢慢引导。”
“到了K2,孩子们最后会有一个毕业典礼,孩子们会上台表演节目,一些家长会邀请我去看。你会看到他们从排练时完全不能跟随指令和步骤,到最后能在舞台上和大家一起完成舞步……十次有九次,我都会忍不住落泪。”
被问及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建议,他说,自己看到太多例子,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发展黄金期里,选择了并不适合的干预方式,错过了最佳治疗期,这让他倍感惋惜。这些方式本身并不坏,可能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有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孩子。
“父母真的需要做功课,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才能为他们找到最合适的支持方式。”
三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