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关税与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多数新加坡企业面对营运成本上升、人才短缺与人工智能(AI)转型带来的多重压力,不得不采取冻结薪资、裁员与缩减招聘等措施以稳住运营。
全球人力资源平台Deel委托市场调查公司Milieu Insight于今年4月展开调查,访问了350名来自本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管理者与高层。调查结果显示,81%的受访企业表示受到全球关税负面影响,其中56%正面临营运成本上升的挑战。
关税压力加剧 企业被迫“勒紧裤腰带”
成本压力迫使企业在人力方面作出艰难决策。六成企业正考虑冻结员工薪资,48%减少招聘计划,另有43%已在裁员或削减岗位。这些措施在推进AI转型较快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有多达86%表示受到薪资压力影响,反映出即使在数码转型前沿的企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尽管如此,部分企业也将挑战视为转型契机。调查显示,约31%的新加坡企业正在加速部署AI与自动化系统,以提高营运效率,降低成本。已采用AI的企业中,有71%表示提升了整体生产力,61%认为优化营运流程,另有一半企业取得成本节约成效。
本地AI停滞初阶 人才短缺成最大瓶颈
整体而言,新加坡企业的AI应用仍处于初期阶段。调查显示,68%的企业尚未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进度明显落后,仅有12%达到中级水平,相比下,大型企业的比率为43%。
人力资源短缺则是AI推进的一大瓶颈。近一半(47%)受访企业说,本地AI人才供应无法满足业务需求,主要挑战包括高薪资要求(51%)、职业发展路径不足(50%)与技能错配(47%)。在尚未开始采用AI的企业中,有六成表达对技术人才能否到位的担忧。
企业盼政策支持 但接轨不足
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92%的企业表示政府援助对推动AI发展至关重要,所需支援类型包括财政补贴(42%)、人才发展与培训(26%)及技术或顾问支援(15%)。尽管政府已推出“全国人工智能策略2.0”(National AI Strategy 2.0,简称NAIS 2.0)等相关政策,企业的实际参与度不高,仅5%的企业积极参与,95%受访者对现有AI治理政策仍感陌生。
Deel全球政策主管尼克·卡提诺(Nick Catino)强调,AI虽能提升效率,却并非一剂解决宏观经济难题的灵药。报告指出,只有配套政策、人才策略与技术部署同步发力,才能推动本地企业实现可持续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