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麻风病的主要药物——氨苯砜(dapsone)并不适合所有亚洲人。因为一些亚洲人基因中带有一种特殊的生物标记,一旦服药,可能引发一种叫“氨苯砜超敏综合征”(Dapsone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的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013年,一篇揭示这一基因标记与药物过敏关联的论文发表,为NalaGenetics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NalaGenetics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谢爱素博士(Astrid Irwanto)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找到这个生物标记就能预测药物是否适合病人,但当时我们的研究还是停留在医学期刊上,还无法让任何人受益。”
谢爱素是新科研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A*STAR Genome Institute of Singapore)首席科学家刘建军教授的博士学生。于是,她连同刘建军、另一名首席科学家乐嘉瓦教授(Alexander Lezhava),以及实习生萨尼博士(Levana Sani)一起,在2016年创办了NalaGenetics,致力于将实验室成果推广到临床和市场中。
刘建军受访时回忆说,发现这个生物标记后,理论上可以授权给医疗机构发展相关检测。但由于麻风病主要出现在较贫困地区,商业前景不被看好,因此迟迟没有人推动落地。
他说:“由于研究团队有激情,希望把这份知识产权惠及大众,见到论文发表两年后市场都没什么动静,于是大伙便卷起衣袖创业来实现。”
乐嘉瓦也指出,从发现生物标记到商业化是条漫长的道路。他当初借助自己的监管实验室,把研究成果做成试剂产品,但最大挑战是如何降低成本,让发展中国家也能负担得起。
“我们最大的驱动力,是希望帮助贫困地区,避免因为过敏导致的死亡。”
谢爱素说:“印度尼西亚最东端的巴布亚省有最多人口有此生物标记。我们发表论文后,便主动联系印尼,希望能在当地人群中验证研究成果,确保我们的发现确实与印尼的药物反应和死亡案例有关联。”
从2021年起,巴布亚省已对所有新发现的麻风病患者,使用NalaGenetics的检测进行筛查,使对氨苯砜过敏导致死亡的概率从9.9%几乎降到零。这促使了印尼政府推广全国筛查,成为精准医疗的新标杆。
全国实施核心项目 相信很快会成主流
公司总裁萨尼说,业务的概念很简单,就是运用药物基因组学技术,在开药前先做检测,省去病人到医院检测三次的麻烦,也帮助医生开出更安全的药方。
萨尼说:“药物基因组学将是新加坡全国性实施的一个核心项目,很快就会变成主流。” 莱佛士医疗集团便是公司的第一个客户。
目前,公司的试剂盒可针对约180种药物做过敏反应筛查,包括心血管、内分泌、胃肠病学、神经病学、肿瘤学等常见药物。
医学研究耗时耗财,而公司成立至今也完成了三轮的集资。在创业初期,面对冠病疫情的冲击,加上投资者选择较低风险的投资,NalaGenetics的团队也面对投资者撤资的情况。
萨尼说:“投资者并没有法律约束,今天说投资,明天可能撤资,因此建立互信至关重要。我们只能不断调整策略,适应环境。”
团队也意识到,仅有技术还不够,还需要让医生接受这项检测。但推广速度太慢,于是公司去年在印尼试办诊所,加快医生和病人的采纳速度。
目前,NalaGenetics的足迹遍布12个市场,最大的是印尼,接下来他们计划积极拓展中东地区,作为下一个重点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