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向全球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的90天暂缓期进入倒计时,许多商家正在重新评估出货时间,使第三季的海运市场复杂化。经济师说,由于关税率仍未敲定,现阶段很难评估影响程度。

航运巨头马士基(Maersk)星期三(7月2日)发布报告指出, 根据马士基的集装箱加权有效平均关税率指标,企业目前平均要为所有出口美国货物支付约21%的集装箱装载量有效平均关税率;在4月2日美国宣布对等关税率后不久的高峰期,平均有效税率飙升至54%。

马士基数据也显示,由于缺乏集中管理的方法和对关税缺乏整体了解,大多数公司支付的关税额比实际关税额多出5%至6%。

报告说,关税和清关挑战仍是亚太出口商关注的重点。随着90天的关税暂缓期即将在7月9日到期,企业正面临潜在成本上升和合规负担的不确定性。

投资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股票分析师斯鲁佩基(Ben Slupecki)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目前,由于需求量大,港口出现拥堵,但关税生效后需求下降会改善堵塞,促使效率得以保持,甚至可能提高。

延伸阅读

中美暂停贸易战 本地业者抢先出货忧政策再生变数
中美暂停贸易战 本地业者抢先出货忧政策再生变数
美国关税措施影响全球物流业 新邮政下半年蒙受亏损
美国关税措施影响全球物流业 新邮政下半年蒙受亏损

就近外包与友岸外包 对中国依赖未显著减少

马士基报告也说,当前以美国和中国为中心的贸易争端,再次引发西半球的企业是否应该减少对外国制造业的依赖,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市场经常谈论以“就近外包”(nearshoring)或“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潜在战略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实际上,这些尚未显著实现。

斯鲁佩基说: “重新规划全球贸易路线,需要10年至20年的时间。”他认为,关税或导致一些货物运输动态的细微变化,但在短期内很难大幅改变货物运输。

以远东亚洲与欧洲的贸易来看,远东亚洲市场出口到欧洲的总额,占欧洲进口总额的比率,从2019年的49%,增加至去年的51%。反观,同期欧洲从欧洲内部进口和欧洲从北美的进口都下降。

另一方面,报告也说亚太地区的内陆物流网络需求稳定,基础设施投资持续推进。在大中华区,随着美国关税政策缓和,出货计划呈现恢复势态,公路、铁路及内河驳船运力充足。区域冷链物流市场也在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底将达到1680亿美元(约2139亿新元)的规模。

大多数针对特定国家的进口关税暂停之际,各国也正就长期协议与美国进行谈判。 然而,贸易关税仍然影响着企业的货物运输。

华侨银行首席经济师林秀心受访时说:“值得庆幸的是,贸易协议谈判还在进行,但许多提前出货的影响或在未来几个季度浮现,因此贸易流动会放缓下来。如果关税仍生效,即使比4月份公布的税率更温和,也会对区域货物流动产生潜在影响。”

林秀心进一步指出,关税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加上事态仍在演变,目前很难评估它所造成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