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动亚细安新兴市场能源转型中,融资创新与碳市场机制扮演关键角色,有助降低成本、吸引资本。

前星展银行总裁、现新加坡管理大学董事会主席高博德(Piyush Gupta)在日前由新大与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表示,混合融资(blended finance)与碳市场可将发达国家资本引入发展中经济体,帮助它们规模化推进脱碳计划。

东南亚市场的气候与能源转型存在显著的融资缺口。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估计,2026年至2030年间,东南亚每年将需要70亿美元(90亿新元)的私人优惠融资以实现气候目标与能源转型。尽管融资正在增长,但仍面对交易规模小、资源错配等挑战。

降低融资成本是关键

高博德指出,许多新兴市场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因风险高而难以获得商业资金,因此降低融资成本至关重要。他建议,发达国家可通过多边机构提供担保,将资金以间接方式注入发展中国家,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相比起《巴黎协定》下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气候资金承诺,也更容易被选民接受。 

碳市场同样被视为重要工具。高博德强调,碳定价与政策支持结合,可建立市场驱动的资金流动机制,将北方资本引向南方市场用于碳捕集、森林保护及自然基础解决方案等项目。他指出,全球南方拥有大量低成本减碳机会,建立有效的碳市场将提高这些项目的吸引力。

延伸阅读

新加坡可在农业增值碳市场和港口物流 助加纳释放潜能
新加坡可在农业增值碳市场和港口物流 助加纳释放潜能
GIC精细布局能源转型 看好可再生与电气化趋势
GIC精细布局能源转型 看好可再生与电气化趋势

全球北方和南方分别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技术创新也是推动减碳的重要支撑。例如,国际可再生能源凭证市场正快速发展,可与碳定价互补,帮助企业验证清洁电力的使用。同时,新兴的数码能源电网与分布式电网概念,通过为每项能源资产赋予数码身份,通过实时管理与调度,有望降低损耗、提升电力供应稳定性并降低成本。

尽管融资方式一定程度制约了这一进程,联合国秘书长能源顾问奥贡比伊(Damilola Ogunbiyi)在研讨会指出,全球南方国家不应被动接受欧美既定框架和被动援助,“我们要自力更生”。

地缘政治局势紧张、贸易摩擦等因素正动摇市场信心,美国、欧盟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削减对外援助。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报告预测,到2026年,流向东南亚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将减少20多亿美元。这也将加深东南亚国家的发展鸿沟,使较贫穷的国家在绿色转型上落后。

新加坡绿色金融中心高级研究员拉尔(Rajiv Lall)强调,政策环境对吸引私人资本至关重要。他认为,中国和印度在政策驱动下已吸引一定私营投资,但东南亚整体仍落后。他补充说,混合融资只能作为催化剂,真正推动私营资本流入,需要南方国家制定明晰、可预期的政策,降低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