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热爱美食,饮食业看似前景可期,然而近年却不断传出餐馆结业的消息。不仅是本地品牌餐馆受到打击,连米其林星级餐馆也难逃关门命运。
学者认为,本地餐饮业竞争激烈,加上昂贵的租金、人力成本,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转变,已成为业者普遍面临的共同挑战。为缓解餐饮业高倒闭率,建议政府可适度介入租金调控,业者之间也可寻求与过江龙联手,借力打力,共同提升竞争力。
过江龙、星级餐厅无一幸免
数据显示,去年本地新开餐饮店达3790家,但同期关闭的也有3047家,数量相当,其中不少是拥有多年历史的老字号或知名过江龙品牌。例如,翡翠拉面小笼包位于荷兰村的分店在营业20年后黯然结束营业,Prive集团也宣布全面停业等。
至于“过江龙”品牌方面,Eggslut、Burger & Lobster,以及包括Poise和Shinji在内的八家米其林一星餐厅,也于去年相继停止营业。显示餐饮业所面临的挑战并非一般品牌独有,即便是星级餐厅也难以幸免。
EHL新加坡校区助理教授盖伊(Guy Llewellyn)指出,尽管通货膨胀已有所缓解,但因为最低工资制度的实施,以及聘请S准证员工日益困难,加上高昂的租金负担,如果没有任何干预举措,餐饮业所面临的困境将难以改善。
“由于消费税上调,人们出外用餐的次数不及从前。如果比较10年前和去年的收入总额,整个行业整体规模基本持平,但由于同期新开餐馆的数量飙升,有更多餐馆同时竞争顾客等额的消费。”
政府或能介入 设置租金涨幅上限
盖伊也说,新元强劲也大大削弱旅客到访意愿和在本地消费的能力,而租金高昂是业者最关切的问题。
他认为,政府可以设定租金涨幅的上限,虽然这种情况不会发生,但租金管制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提议。
在回答《联合早报》询问有关本地餐饮品牌的竞争能力时,EHL新加坡校区讲师奈特(Natthavut Srinara)说,本地餐馆聚焦回头客,乐天餐饮集团(Paradise Group)之所以发展迅速,就是因为它们的食物是人们常吃的,并且旗下餐馆的选择能吸引不同消费群体。
盖伊指出,那些能够长期经营的本地餐馆往往依赖良好的口碑吸引顾客,无需依赖在路面显眼店面经营。因此,这些餐馆多选择租金较低的其他楼层或隐蔽位置,反而更有利于持续经营。
在谈到与中国餐饮业者竞争时,EHL新加坡校区董事总经理鲍琛指出,中国业者并不讲求在个别餐馆赚钱,但追求在资本市场提高资本估值。
他指出,这些餐馆一旦在新加坡达到一定数量的门店后,中国公司的物流和供应链便能发挥魔幻效应,这对新加坡本地餐馆业者构成威胁。
鲍琛也说:“一些本地业者采取了聪明的策略,不与竞争对手正面较量,而是通过组建联营公司来合作。本地业者熟悉这里的市场和拥有专业经验,而中国业者则具备品牌影响力、线上营运能力和充足的资金,这种结合能创造双赢的局面。”
EHL是全球排名第一的酒店管理大学,新加坡校区是首个在瑞士洛桑和帕苏格以外的校区,而鲍琛是新上任的新加坡校区董事总经理。
鲍琛的愿景是使新加坡校园建立在以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领导力为重点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上。
除了加强现有的学生流动计划外,他还将扩大服务范围至高管教育和联合课程,也探讨与本地区知名商学院的合作,以及为地区合作伙伴提供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