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地住宅平均尺价未能延续上涨势头,第二季跌至每平方英尺1989元,环比下降0.9%。分析师认为,成交房子的平均土地面积较大,可能是拉低价格的原因。
根据合登集团(Huttons)发布的第二季有地住宅报告,有地住宅销售量已连续第二个季度下滑,成功售出的单位仅404个。报告指出,成交量减少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关税因素,促使部分买家选择延后购房计划。
购买有地住宅的私宅屋主仍占多数,达88.1%;组屋提升者仅占10.9%。
ERA产业总裁朱泳强说,随着有地住宅价格上涨,从组屋升级到有地住宅的屋主比例持续下降。尽管组屋转售价格已连续24个季度上扬,但这两类住宅存在明显的价格差距,导致许多家庭难以负担。
他也提到,自2023年初以来,非有地私宅价格上涨12.9%,让许多公寓屋主能够获利并考虑升级。
然而,持续的需求推高有地住宅价格,增加现有屋主的重置成本。他们因此上调卖价,但与买家的价格预期不一致,给市场带来一定阻力,部分有意升级的买家处于观望状态。
根据ERA产业的研究报告,排屋销售量环比上升7.2%,共有298笔交易,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其他中央区(RCR)和中央区以外(OCR),这两个区域是公寓升级买家的热门选择。
相比之下,半独立式和独立式洋房的销量分别下跌11.4%和13.5%。由于房价上涨,一些买家选择推迟购房,或转而考虑更小或非中心地段的房子。
合登提供的数据显示,半独立式洋房的平均尺价保持稳定为1859元。排屋和独立式洋房的尺价则分别下跌至2096元和1697元。
19区有地住宅交易量最多
第二季大部分有地住宅交易为999年地契和永久地契住宅。999年地契和永久地契排屋平均成交价为450万元,半独立式洋房均价为680万元,独立式洋房则达1180万元。
与上一季相比,除了半独立式洋房均价保持不变,排屋和独立式洋房的价格分别下跌2.2%和2.7%。
最受欢迎的地点是第15、16、19、20和28区。其中19区交易量最多,99年地契住宅有八宗交易,999年地契和永久地契住宅则有58宗。19区包括实龙岗、后港、榜鹅等地区。
99年地契的有地住宅交易价介于90万元至580万元;999年地契和永久地契的有地住宅成交价则介于180万元至2350万元。
交易额最低的交易是一栋位于芙蓉园(Fuyong Estate)的半独立洋房,以88万8000元成交,地契仅剩21年。最贵的是在彰思礼巷(Chancery Lane)的永久地契独立洋房,转手价2350万元。
以中期来看,朱泳强认为,在公寓价格稳定支持下,500万元以下的有地住宅市场将保持韧性。
截至今年上半年,共有865个有地住宅转售,价格较去年第四季上涨2.6%。他预计,全年有地住宅价格涨幅在3%至5%之间,交易量则介于1500至1800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