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买东西,就自己去赚。” 14岁那年,父母的一句话,把陈俊豪推进餐饮业的大门。
为了攒零用钱,陈俊豪周末在同学父母经营的中餐小店当服务员,每小时薪水只有4元。“那时候只是为了口袋里多一点钱,”今年36岁的他笑言,“没想到这行一干就是17年”。
从咖啡馆打工仔,到餐饮集团营运经理,再到自立门户创办快餐式意面品牌Pasta Play,陈俊豪不断“升级打怪”,摸索出餐饮生存哲学。
在危机中看到商机
服完兵役后,陈俊豪很自然地再次踏入餐饮业,几乎做过每一种角色,让他深刻理解“餐饮不仅是做食物,更是一整套商业体系”。
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当时他作为一名营运经理,管理本地10家快餐店。疫情阻断措施期间,以往一天10单的外卖,突然变成一小时二三十单。打印机不停吐单,餐厅墙面被小票贴满,外送员在门口焦急排队催单,顾客投诉接连不断。“每天从早上10点多开工,到半夜才能收工,几乎连轴转。”
混乱持续了约两周,陈俊豪与团队就迅速调整好流程:堂食区改成“临时生产区”,安排专人负责贴单,其他人专注出餐、补料、打包和分单,整个操作像流水线一样高效有序。“虽然确实很累,但每解决一个问题,成就感都特别强烈。”
这段经历,让他看到餐饮业最现实的一面:传统餐馆的“精致”在危机中很脆弱,而快餐与食阁模式更灵活、且具韧性。“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开餐厅,一定会是快餐品牌。”
2021年农历新年,他和表亲在餐桌上闲聊发现,一个懂营运、一个懂设计,两人一拍即合。2022年6月,Pasta Play首店在KINEX购物中心开张。
客制化服务让意面自由“玩”起来
对陈俊豪来说,创立Pasta Play,不只是开餐厅,更是一场把理念变成生意的实验。他说:“我要打造一个年轻人愿意回头、可以自由玩味的品牌。”
Pasta Play主打价格亲民的客制化意面,从意大利面品种、酱料,到肉菜选择,不同排列组合可达上千种。品牌坚持不用微波炉、少油炸、低加工;每份肉类都采用真空低温烹饪,保证鲜嫩又有视觉冲击。“希望路过的顾客一眼就被吸引,吃完又觉得健康和满足。”
菜单每半年就更新一次,紧跟市场反馈。陈俊豪强调:“我不执着于正宗意大利面,更在意本地客人喜欢的味道。” 他也鼓励顾客大胆尝试自己的搭配,即便在厨师眼里奇怪也无妨。他认为这种“玩家心态”是品牌核心竞争力,既年轻化,也增强顾客粘性。
陈俊豪也很注重用看得见的数据去验证创意,而不是凭感觉。他每天走访至少一家门店,观察销量、回头率和外卖平台反馈。这让他在创新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既玩新玩法,也能确保生意可持续。
务实为本 永远准备好迎接挑战
在与陈俊豪的谈话中,记者发现,“务实”是他的一个鲜明特质。
比如,首店选在丹戎加东路的KINEX,而非仅10分钟步行的巴耶利峇中心(PLQ),因为租金便宜约两倍;为了平衡成本以及厨房区域面积,没有设置店内用餐。他透露,首店在疫情后起步,投入约3万元,大概一年就取得盈利。
同时,他善用社交平台和外送平台流量工具,利用Foodpanda的闪购和推广位,把新门店的日订单量,从个位数稳步拉升到100单至150单,预订单量也同比增长一成多。
对扩展步调,陈俊豪有自己的判断。三年来坚持每年只开一家新店,小规模团队,争取回头客。“快速扩展看起来光鲜,但稳健才是生存之道。”Pasta Play稳住脚跟后,他正筹备新品牌,计划继续保持小而精的营运模式。
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
面对近年海外连锁品牌在本地“攻城略地”,他说:“我从不认为本地品牌就理所当然因情怀而获得青睐。” 他建议和他一样的餐饮小店业主,要做好“把手弄脏”的准备,接受批评、贴近顾客,把全部精力放在提升产品和服务上,让他们觉得“值得回头”。
餐饮业瞬息万变,17年坚守并不容易。他坦言,未必还能在10年后保持同样的冲劲,“所以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每天翻阅资讯,看到新概念都会忍不住兴奋地设想能否融入品牌。
“这种紧跟潮流、一直挑战的状态,让我感到真正‘活着’。或许就是这么多年,这行还留住我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