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黄金时代”虽已远去,但亚洲未必步入寒冬,反而可能迎来一个充满挑战与增长潜力的“光明夏天”。
华侨银行副总裁陈德隆星期四(10月9日)在“亚洲前瞻峰会”开幕致辞中说,即使在中美对立的全球格局下,亚洲仍蕴藏转型与增长的机遇。
“夏天可能炙热难耐,像地缘政治紧张升温;但它也带来漫长的白昼、成长与朋友聚会的机会。通往繁荣的道路仍在,而亚洲正处在这段旅程的中心。”
他指出,亚洲的增长路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供应链韧性提升。美国不太可能全面本土化制造业,只会聚焦部分战略性环节。亚细安在“中国+N”战略中将迎来制造业升级契机,或成区域经济新赢家。
二是能源转型与人工智能、数码化融合。他说,数据中心耗能巨大,尤其支撑人工智能运算的设施更是“能源巨兽”。这倒逼科技企业重视清洁能源,为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带来新动力。
人工智能是最大机遇 也是最大风险
人工智能已成为亚洲经济增长新引擎,但同时也是潜在风险源。“许多人工智能项目无法达成预期目标,造成回报周期长、成效难以量化”。
陈德隆在星期四下午与冬海集团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叶刚、亚马逊云科技亚细安董事总经理杰卓胜(Jeff Johnson)的对话中强调,人工智能既是亚洲最大机遇也是最大的风险源。人工智能革命或暴露出投资与风险管理的新难题。企业与银行须平衡投入与回报。
麻省理工学院(MIT)最近发布的一份人工智能转型报告显示,高达95%的项目未能带来任何回报,仅5%的项目真正创造了商业价值。
他说:“企业必须从根基上重塑流程。”这包括让企业人才率先使用、并自下而上推动创新;同时,内部流程须数码化、数据质量也要可靠,并建立持续反馈机制。
杰卓胜则指出,区域内企业正从“人工智能实验”,迈向“人工智能原生(AI-Native)”。这意味着企业不仅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更是把它深度融入工具、流程、思维甚至是文化中,从零开始以人工智能为核心。
叶刚补充说:“就像互联网时代,短期也有泡沫,但最终还是诞生了一批伟大的企业。人工智能革命方兴未艾,10年后、或更快的时间内,许多愿景都会以我们想不到的方式实现。”
亚洲应争取话语权 成为创新参与者
另一方面,叶刚认为,美国科技巨头处在价值链顶端,亚洲目前仍是技术的消费者。“我们拥有庞大的市场和需求,必须设法成为创新的参与者、争取话语权。”
同时,如果亚细安各国在算力、能源与监管准备上步调不一,区域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在监管层面,陈德隆指出,科技发展速度往往比制度反应快。他以中国“余额宝”为例,指它在短短10个月内跃居全球第三大货币基金,监管部门来不及应对。
“企业喜欢稳定环境,但监管变化过快或滞后,都会带来不确定性。”他建议,政策应保持弹性,让创新保有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