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时间,大巴窑建屋局中心(HDB Hub)食阁一派忙碌。大多数摊位收银台前都被五颜六色的支付信息贴满,一个收款二维码下,各种国内外支付图标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老板忙着下单、收款的同时,还要不时切换POS机或在手机查看到账信息,确认是来自哪一个平台弹出的通知。

根据Statista数据,新加坡无现金支付普及率高达97%,是区域内最高的国家。电子支付对消费者而言越来越方便,扫码、轻触等非接触式支付都已成为日常。

然而,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摊贩而言,前端收账变简单了,但后端的经营却面临着对账焦虑。

过去一个收钱箱、一台计算器搞定的账,如今须要登入多个平台的后台系统,包括银行卡、电子钱包、银行转账等等,逐一核对。不同支付方式结算周期、手续费、交易异常等都不同,“多头对账”在工作高峰期尤其耗时,也给对账、报告和现金流管理带来巨大挑战。

延伸阅读

企发局推三措施 助逾1000家餐饮业者优化运营
企发局推三措施 助逾1000家餐饮业者优化运营
新加坡数码汇款普及率攀升 手续费高是主要痛点
新加坡数码汇款普及率攀升 手续费高是主要痛点

KPay在香港成立,这家金融科技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德群指出,尽管本地支付市场看起来有点“拥挤”,但实际上商户获得的服务与他们的实际需求仍然存在差距。

陈德群说:“随着中小企业的数码化程度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他们厌倦了仅仅把零散的工具拼凑在一起。”

另一家业者FOMO Pay,在回应《联合早报》的询问时也指出,小型商户对成本以及支付服务商的隐形费用尤为敏感,他们需要更高的成本透明度。“我们认为,支付不仅应该跟上消费者的偏好,还应帮助中小企业提升业务韧性。”

今年6月,金管局(MAS)和新加坡银行公会(ABS)宣布成立新加坡支付网络公司(SPaN),统一管理包括FAST、PayNow、SGQR在内的八个全国支付系统,预计2026年底投入运作。

当支付成为标准化能力,服务商之间真正的比拼,在于谁能提供更高价值的营运工具、生态整合等增值能力。

支付商转型“全能助手”

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各家支付商正加紧升级技术、延伸服务,从“收钱工具”转向“经营助手”。

例如KPay近期推出Terminal Pro,能同时支持20多种本地与海外电子钱包与信用卡支付,可自动生成日、周、月交易报告,减少商户的对账麻烦。公司还计划推出KConnect平台,把支付与POS、会计、会员系统打通,形成生态整合。

同时,KPay也设有24/7的多语客服与商户支持团队。陈德群坦言,很多中小商户对现有支付服务商的最大不满,不是功能,而在于缺乏客户支持,尤其是在终端出故障或交易异常时“找不到人”。

NETS也主打企业级的差异化体验,推出集成下单、收款与销售追踪的一体式POS机,以及无终端收款的SoftPOS。

NETS集团首席执行官陈明耀指出,凭借遍布全国约15万个支付触点,公司能够为商户提供数据驱动的商业洞察,越来越多商户也希望服务商能在业务决策和营运优化上提供更深入的支持。

本地数码支付机构FOMO Pay则延伸至更前沿的技术场景。公司致力提高一站式支付的成本效益,提供更快的结账方案和简化对账流程,以提高现金流可视化。公司7月在圣淘沙推出首个掌纹支付,并且系统接受稳定币支付。

本地是增长市场 更是区域示范场

Boku与Juniper Research的最新全球电子商务报告显示,亚太地区对本地支付方式的接受度持续领先。到2028年,本地支付方式在区域电子商务所占的比率将从64%上升至69%,凸显各市场对定制化支付策略的需求。

陈德群指出,越来越多商户不再满足于单一收款功能,公司目标是让四成客户采用结合收款、打款与增值模块的多功能一体化方案。

他也透露,KPay在香港市场趋于饱和。新加坡虽然市场规模更小,却有大量尚未完全数码化的中小商户,特别是传统依赖现金的邻里小贩。

目前公司在本地已服务逾1万家商户,计划到2026年翻倍至2万家,两年后预计新加坡市场将贡献公司约15%的营收。

他强调,新加坡不仅是增长市场,更是公司向东南亚市场复制模式的“示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