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进程固然须付出一些代价,但新加坡不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去追求目标。
主管能源与科技事务的人力部长陈诗龙医生星期五(10月24日)出席第17届新加坡经济政策论坛,在主旨演讲中发表上述观点。这场论坛由新加坡经济学会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
陈诗龙指出,我国在推进脱碳的过程中,必须在实现增长抱负、保障能源安全,以及保持价格可负担之间,取得谨慎平衡。脱碳进程绝不能以牺牲生计和体系安全作为代价。
他强调,如果世界主要经济体削弱气候承诺,而新加坡一意孤行,将削弱本地企业竞争力。
例如,征收碳税的举措中,如何合理对碳排放定价是一大挑战。因为定价低了,将影响脱碳进程;反之定价高了,又会损害企业竞争力。
然而另一方面,低碳技术投资的减少,也可能阻碍我国的脱碳计划。因为前瞻技术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商业化和本地布局。
演讲中,陈诗龙引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典故,强调在能源转型中必须“懂得顺应时势、坚守信念”。
他指出,在全球局势动荡、能源转型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新加坡必须保持务实、灵活和清醒,不能过于理想化,并在脱碳成本和收益之间取得平衡。新加坡的脱碳行动需始终以本国原则和利益为引领。
政府将带头开发具潜能能源技术
陈诗龙还透露,政府将从三个方面推动我国能源转型。
首先是为新一代发电厂建设提供指引。陈诗龙指出,自由化的电力市场不可避免地经历供需周期性过热或过冷。
为确保电力供应稳定,能源市场管理局(EMA)自2023年起推行集中化发电规划,以十年为一个滚动周期预测电力需求和可用产能,并纳入太阳能与电力进口等新来源考量。在市场供应不足时,当局也会招募私营机构建设和运营新的发电设施。
其次,在降低能源转型风险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他说,低碳能源项目面临着更高的地缘政治、技术、安全和商业风险,这让私营机构难以为这类项目提供全额融资。公共资本可作为耐心资本的来源,催化新低碳能源项目并吸引私营机构投资。
再者,政府将带头开发具潜能的技术。他透露,当局正探讨在下一阶段的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RIE)中,缩小低碳能源技术的融资差距,包括考虑设立一项“宏大挑战”(Grand Challenge)以支持和推动相关研发与试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