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速能源领域的脱碳化,我国积极扩大太阳能部署,并争取进口更多低碳电力。然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本质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必须灵活管理分布式能源来巩固电网,才能确保能源转型期间,电力供应可持续不中断。
能源市场管理局和新加坡能源集团计划三管齐下提升电网:加强分布式能源管理、借助科技提升电网的规划与运营,并制定措施应对传统的火力发电厂造成的惯性损失,让能源转型更稳妥。
能源领域在本地碳排放总量中约占40%,要在2050年以前达到净零排放,我国近年来加大太阳能部署,也进口更多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电力。
不过,能源市场管理局和新加坡能源集团不久前联合发布的《新加坡未来电网能力蓝图》(Singapore Future Grid Capabilities Roadmap)指出,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本质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
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因自然条件不可预测而有所波动,供应间歇(intermittent)且不稳定,靠可再生能源发电有一定局限。
报告也指出,电网一旦融入更多“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就会导致电网的构成与管理更加复杂。
“分布式能源”指的是将能源生产和消耗分散化的小型能源系统,与传统的大型集中式电力系统相对;一般较靠近用户端,可更高效地满足用户局部的能源需求。各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小型水力发电,以及高效的化石燃料发电技术,如电池储能系统、电动车充电桩,都属于分布式能源。
可再生能源供应与高峰电力需求失衡 可导致电网拥堵
同时,本地高峰电力需求量逐年增加。根据预测,本地高峰电力需求年均复合未来六年增长率介于3.7%至5.7%;需求量到2030年达10.1千兆瓦至11.8千兆瓦。
报告指出,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与可再生能源供应不平衡,会影响电网的稳定性。例如,当高峰时段的电力需求大,可再生能源供应却偏低,输电或配电网络的容量不足,就会造成电网拥堵,无法有效地输电给消费者。
电力互联器一旦中断,电力供需就会失衡。电网也必须能够迅速应付因气候等不可测因素对电力供应造成的突变。
面对上述种种挑战,能源局与新能源合作,支持技术开发,使新能源能更高效地规划和运营电网,更好地管理分布式能源激增对电网的冲击。
当局评估后认为,必须三管齐下提升电网,包括加强对分布式能源的管理、借助科技提升电网的规划与运营,并就供需两端探讨相应措施,应对加强太阳能与电力进口对传统的火力发电厂(thermal power plants)造成的惯性损失,让能源转型更稳妥。
例如,新能源计划在配电网部署传感器收集数据,即可预测分布式能源的电力潮流和可用的电网容量。尤其在分布式能源高度集中的地段,太阳能发电或电动汽车充电的需求若激增,可能造成网络拥堵。
增强配电网的监控能力,有助于当局提前确定运作挑战,更好地管理潜在的网络限制和拥堵情况,也有助在电网规划和电网基础设施升级方面做出明智决策。
学者:蓝图拟出务实方案 助我国应对未来电网挑战
新加坡理工大学工程学群曾庆铮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除了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本质,以及电力互联器中断对电力供应构成的挑战,当前的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的不确定因素,也可能影响电力进口。
“《新加坡未来电网能力蓝图》拟出务实方案,能帮助我国应对在部署更多太阳能,并从区域进口更多绿色电力方面所面对的挑战。”
曾庆铮说,能源局和新能源也积极与业界和科研学界合作,完善并落实蓝图,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电网需求。
例如,能源局—新工大合作展开的一项“分布式能源发电”计划,开发本地最大的“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技术。“车辆到电网”技术也称“电动车入网技术”,顾名思义,即是利用车辆电池中存储的电力,将电动车与电网结合,转化为动态电力资产。
这项技术目前进入测试阶段,三年内确认能否在需要时将电力从电动车输回电网,以应对高峰期的电力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