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早在2016年4月宣布推出新加坡金融科技节(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首届活动于同年11月14日至18日举行。
香港投资推广署则在2016年9月21日宣布,首届香港金融科技周(Hong Kong FinTech Week)于11月7日至11日举办。
此后,香港金融科技周多在11月第一周举办,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则在第二周,时间完美错开。然而,2022年两地活动曾短暂撞期,香港于10月31日至11月4日,新加坡则在11月2日至4日举办。当时媒体指出,新加坡可能考虑到11月第二个星期全球气候峰会在埃及举行,因此提前安排;香港则因当时防疫措施严格,一度担心被“抢客”。
今年主题聚焦未来十年
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于今年11月12日至14日在新加坡博览中心举行,主题为“未来十年金融的科技蓝图”(Technology Blueprint for the Next Decade of Finance)。金管局指出,活动汇聚全球金融、科技和政策领袖,共同探讨人工智能(AI)、代币化(Tokenisation)、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等技术如何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安全与效率。
此外,金融科技节开幕前两天还举办Insights Forum,仅受邀人士参加,汇集监管机构、政策制定者与业界领袖。
香港金融科技周则于11月3日至7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主题为“塑造金融科技新时代”(Curating the New Fintech Era)。今年,金融科技周首次与同年诞生的StartmeupHK创业节联合举办,打造一个覆盖创科领域及商业效益的综合平台。活动将展示人工智能、区块链、绿色科技,以及健康科技等尖端技术如何与香港金融服务和其他行业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与新加坡科技创新周(SWITCH)同时举行,今年科技创新周则提前两周举办。
入场费新加坡更贵
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与会入场证每张1500元,高管入场证5000元,五年内成立的起步公司可享有650元的优惠价。政府、学术界代表和学生可免费获得入场证。
香港金融科技节的一般入场证649美元(842新元),投资者1299美元,高管1649美元,起步公司优惠价299美元。起步公司定义为七年内成立,年营收少于200万美元,全职员工不超过50人。政府代表、包括学生在内的其他访客可申请入场证。
政要与金融领袖阵容各有千秋
今年新加坡出场的政要是副总理兼贸工部长颜金勇,他与星展集团总裁陈淑珊有一场炉边对话。
香港金融科技周则是特首李家超作为嘉宾,港府多名官员也会出席。
新加坡方面,其他重磅人物包括在金融领域带动变革的领袖,例如:
菲尔丁博士(Dr Roy Fielding):提出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设计原则支撑了现代金融科技平台的发展,促进了系统的灵活性与互操作性。
泰勒博士(Dr Paul Taylor):在云原生银行领域的研究推动了核心银行系统的现代化。
蚂蚁集团首席执行官井贤栋:推动了包容性增长及产业数码化的科技创新。
香港主打的全球政策领袖包括:
12家全球银行组成的协会沃尔夫斯堡集团(Wolfsberg Group)执行秘书康威(J Edward Conway)。
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秘书长申德勒(John Schindler)。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行长兼董事会主席金立群。
井贤栋也在香港的主讲人之列。
银行界的C位阵容,新加坡有星展总裁陈淑珊和大华银行第三代掌舵人黄一宗坐镇,香港则有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艾桥智(Georges Elhedery)和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Bill Winters)这两位跨国银行集团领袖。
作为嘉宾出席两地活动的高管包括币安(Binance)首席执行官邓伟政、腾讯副总裁林海峰。
不意外,香港有更多中企代表,且有好几场华语讨论会。新加坡今年有一场华语讨论,主题是中国推动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与嵌入式金融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参与规模新加坡胜出
根据公开资料,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吸引到更多人参与。
第一年新加坡吸引到60个地区1万3000多人参加,隔年增加到100多个地区的3万多人,2018年进一步增加到130个地区的4万5000多人。到了2019年,规模增加到6万人。
随后三年受疫情影响,活动形式与规模有所调整。2023年全面恢复实体后,活动吸引到6万6000人,创新纪录。
去年新加坡共吸引到134个地区的约6万5000人参与。
香港以较小规模起步,2019年吸引1万2000多人,去年增加到3万7000多人。
今年香港的目标是超过3万7000人,新加坡没公布预期数据。
根据《南华早报》报道,香港投资推广署环球金融服务、金融科技与可持续发展主管梁敬指出,去年的活动对部分代表团而言,“几乎像是一场考察之旅”。他说:“今年会有一些真正认真的买家前来,他们都做好了准备。我们预计今年在投资与合作方面会有实质行动。”
新加坡方面,去年推出SFF MeetUp为与会者牵线安排一对一会议,为1500人安排了1万场会议,满意度达90%,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金融科技会议项目。今年主办方预计可为3000人安排2万场会议。
新加坡金融科技协会会长房泓沂说,协会每年都会和会员参与新加坡金融科技节的“新加坡展馆”,这种集中的展示效应和网络效应,大大促进了会员企业的业务配对与曝光度,直接帮助本地金融科技公司建立为期12至18个月的销售管道。
“除了思想引领与品牌曝光外,金融科技节也为大小金融科技公司带来了实质的商业合作与跨境机遇。”
十年较量 谁更胜一筹?
研究金融科技的南洋大学校友学术会顾问、新加坡社科大学客座教授白士泮博士接受《联合早报》访问说,两个活动今年讲题有点相似,比如AI、数码跨境支付、数码资产等。
但从篇幅和强度来看,新加坡更侧重一些非常前沿的新兴科技领域,比如智能代理支付(agent payment)和智能代理商务(agent commerce),显示新加坡较注重前沿的金融创新领域。另外,新加坡今年相当多场次都与稳定币有关,还有量子计算等比较前沿的新课题。
香港相当大篇幅是放在如何利用科技改善原有的金融服务上,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等。甚至有不少聚焦在一些比较传统的课题上,比如跨境贸易、中小企业融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等。“这可能和中国大陆的政策有关,对虚拟货币和新兴科技一直保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他也观察到,新加坡请了不少境外、尤其是西方的科技人才和专家来分享。香港讨论的课题包括中企出海、大湾区融合、人民币国际化等,所以邀请的讲者更多来自香港、大湾区或大陆。
新港两地金融科技盛会较劲,也折射出两地在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领域的博弈。例如香港今年8月稳定币条例法案生效,开放稳定币牌照申请。《联合早报》此前报道,新加坡计划今年内就稳定币立法展开公众咨询。
去年和今年都参加两地活动的全球贸易支付公司XTransfer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邓国标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新加坡的展会规模比香港的大,两者都涵盖广泛的金融科技主题,但香港金融科技周更侧重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内地的影响力,而新加坡金融科技节则更关注亚细安地区市场。
他说,公司以香港和新加坡作为亚太以及亚细安的总部办公室,在两地均开展深入的业务运营,与当地的国际银行及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参加两项盛事,有助我们在区内的发展。”
无论是寻找区域合作机会,还是关注全球金融科技趋势,参会者都能在两地盛会中获得不同价值。最终谁“更胜一筹”,取决于公司关注的市场和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