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企业在派息时间、董事会议频率 ,以及交易透明度等方面落后于亚细安邻国。其中,本地企业在高管持股披露率方面表现最差,仅不到一成的企业公布有关信息。
新加坡董事协会 (SID)、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的企业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及金融管理局星期一(11月3日)举办亚细安企业治理计分表(ASEAN Corporate Governance Scorecard)说明会,并分析本地公司在企业治理方面有待改进的领域。
根据2024年的计分表数据,本地前百大上市公司中,前50大整体治理水平与2021年相若,但次50大则呈下滑趋势。整体而言,本地公司在董事会责任及透明度相关项目的得分最为薄弱。
例如,本地企业在管理层持股披露方面表现较差。前百大公司只有不足一成披露这信息,远逊于亚细安邻国如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此外,只有约19%的企业在官网公开公司章程,仅55%在年报中披露股息政策。
本地企业在维护股东权益方面,尤其是派息时间上,仍有提升空间。只有约六成的百大企业,能在宣布派息后的30天内完成付款。其中,排名次50大企业的表现更弱,只有54%能在期限内支付股息。
分析:治理体系趋于成熟 使企业不特地进行披露
国大商学院治理与永续发展研究所所长卢耀群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新加坡企业在部分领域评分较低是因为本地企业治理多年来已趋于成熟。随着许多做法已内化为标准作业程序(SOP),企业并不会特别张扬或大肆披露相关行为。
“在新加坡,企业治理的发展是比较全面、整体性的,这与区域内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不同。一些国家是直接跳入一个强有力的监管框架,因此他们较容易套用标准化制度。”
针对公布管理层持股的议题,卢耀群也指出,本地企业须要在企业发展和信息披露之间找到平衡点。“现阶段我们仍在校准的过程中。但亚细安企业治理计分表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参考,其中一些披露要求并不困难。”
早前公布的计分表数据显示,本地市值前百大公司的治理得分,比三年前有所下跌。这主要是因为本地召开线上和实体混合股东大会的公司少,以及监管当局不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发布季度财报。
得分最高的本地公司是华侨银行(OCBC),其次是凯德投资(CapitaLand Investment )、凯德综合商业信托(CapitaLand Integrated Commercial Trust)、网联宽频信托(NetLink NBN Trust),以及Stoneweg欧洲合订信托(Stoneweg Europe Stapled Trust)(前称Stoneweg欧洲房地产投资信托,Stoneweg European RE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