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今年持续承压,促使淡马锡采取对冲措施,但对冲成本随之飙升。部分美元计价资产即使表面回报不俗,但在风险调整后仍难以取得足够回报,令外国投资者担忧。

淡马锡控股及淡马锡国际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长狄澜(Dilhan Pillay),星期三(11月19日)在彭博创新经济论坛的一场对话中,谈到这一现象。

狄澜说:“每个人都在对冲,对冲成本也高到离谱,我不得不考虑自然对冲(natural hedge)”。

这意味着,淡马锡必须更严格挑选项目,寻找净预期收益足够高的投资,以抵消汇率波动与对冲成本带来的收益侵蚀。他直言:“一些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已经无法为我们带来足以弥补资本配置的净收益。”

今年以来,彭博美元即期指数已下跌近7%,而美元兑新加坡元贬值约5%。尽管美国仍然是许多大型机构和资产管理公司的首选投资目的地,但美元贬值已经“吃掉”了非美元投资者的收益。

延伸阅读

林昭杰:去美元化可能性极低 仍未出现能替代美元“明确候选者”
林昭杰:去美元化可能性极低 仍未出现能替代美元“明确候选者”
淡马锡首席执行长狄澜:全球化旧模式已终结 新的未出现
淡马锡首席执行长狄澜:全球化旧模式已终结 新的未出现

淡马锡是新加坡财政部拥有100%股权的政府投资公司,以新元计价收益。目前,美国依然是它最大的海外投资市场之一,2024年承诺未来五年在美国投资300亿美元。根据2025财年年报,10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为5%.

即使全球存在“去美元化”讨论,狄澜认为,美国资本市场依然凭借深度和流动性维持“特殊地位”,大宗商品、基建在内的许多另类资产类别,依然以美元计价,使得现实上的资金转移更具挑战。

去美元化可能性极低 仍未出现能替代美元“明确候选者”

在同日举行的另一场圆桌讨论中,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首席执行官林昭杰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他认为,外界关于美元地位动摇的讨论被明显夸大。“除非美国整个制度的根基本身出现严重问题,否则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元失去全球储备货币地位,仍是‘极其遥远的可能性’。”

林昭杰指出,尽管美元今年面临预算赤字扩大、政策冲击,以及部分国家尝试弱化其影响力等挑战,但目前并没有迹象显示美国体系的根基出现裂缝。整体来看,全球也尚未出现能够替代美元的“明确候选者”。

他解释说,目前市场上所见的调整,多属投资组合层面的正常敞口调节,而非结构性的“去美元化”。

林昭杰认为,真正需要关注的风险并非美元储备地位的丧失,而是金融体系碎片化可能带来的高昂成本。从现实操作角度看,全球资金要大规模撤出美国、转向其他市场,也极为困难。

对话中,汇丰银行首席执行官艾桥智(Georges Elhedery)也用数字论证了这一观点。

他举例说,全球大约50%的支付是用美元结算,约60%外汇储备是美元资产,大概80%的贸易融资以美元进行,而超过95%的外汇交易,是“美元兑其他货币”的形式。

不过,艾桥智也补充说,这些比率,未来可能会因为多元配置、其他货币及黄金等资产更多被使用而逐步被削减,但整体美元主导的图景不会发生颠覆性变化。

他指出,支付体系预计会发生演变。“市场期待实现全年无休、几乎即时、低摩擦的支付能力”,他说其中一部分,很可能会通过区块链等技术来实现。

艾桥智强调,这种演变,更像是对既有体系的更新与迭代,而不是一场“推翻旧秩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