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市场与私人市场不应是“二选一”。真正的问题是如何让两类市场“各司其职”、相互补位,并通过制度创新,将更多长期资本有效引入经济转型所需领域。
新加坡金管局前局长、气候行动大使孟文能(Ravi Menon)星期三(11月19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发表这一论述。
全球金融体系正出现明显结构性转变
他指出,全球金融体系正出现明显的结构性转变,公开市场因监管负担加重而吸引力下降,而私人市场迅速崛起,成为资本供给的重要来源。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大幅强化银行与公开市场的监管,强化了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但同时也推高上市成本、合规要求与监管复杂度,使公开市场“越来越沉重”。尽管这是必要的,但也提高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成本,“我们需要审慎权衡监管付出的成本和收益”。
在公开市场承压的同时,私募股权与私人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填补了长期资本的巨大缺口。
孟文能说:“私人资本其实非常充裕,甚至可说是‘过剩’,但它们并不愿意进入,因为许多项目的风险与回报不匹配。”
他也强调,私人市场能提供过去公开市场难以满足的资本,尤其是在基础设施、能源转型与产业升级等需要长期、复杂融资的领域。
他形容,监管的永恒难题是,当一个板块收紧,风险就“像水一样从缝隙流向其他地方”。因此要持续监控风险的迁移,并尽量确保风险最终落到那些“真的有能力承受它”的主体身上。
孟文能也特别提到,当前散户可自由投资高风险的单一股票或债券,反而无法参与风险更分散的私人市场集合产品,是一种“悖论”。
他说,未来应通过更多“集合投资工具”,让零售投资者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那些“原本只属于私人市场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