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竞赛的关键,不在于谁最先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而在于哪个国家能最快将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本国经济与社会,使普通民众真正受益。
通用人工智能(AGI)是计算机科学界设想并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一种具备类人类智慧、能够在不同领域自主解决问题的系统。
英国前首相苏纳克(Rishi Sunak)星期四(11月20日)在新加坡举行的彭博创新经济论坛上发表这一论述。
苏纳克曾多次公开表达对科技的强烈兴趣,上个月更加入微软(Microsoft)和人工智能起步公司Anthropic担任高级顾问,为两家公司提供宏观经济与地缘政治方面的战略意见。担任英国首相期间,他推动设立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
他以印刷术和工业革命为例指出,历史经验证明,从技术革命中获得最大红利的不一定是发明者,而往往是率先推动应用与商业化的国家。
苏纳克也强调,政府积极介入人工智能并非为了加码管制,而更像技术评估。政府与企业合作,从国家安全角度进行模型测试和风险评估,包括网络、生物与化学等潜在威胁,“政府不能把这件事完全丢给企业不管”。
在同日的研讨会中,普华永道全球主席康慕德(Mohamed Kande)从企业与产业视角呼应了类似观点。
他认为,技术演进过程中,资本集中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十分常见,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拥有建设数据中心、晶片与基础设施的能力。
他说,供给端的集中不会扼杀创新,真正推动产业变革的是需求端的应用与扩散,“新的商业模式、新公司与新服务都会在那里出现。”
人工智能投入非盲目扩张 无需担忧“泡沫”
谈及市场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康慕德直言并不认同。他说,观察当下技术发展应看领先指标,例如创新速度、资本投入规模和新兴应用数量,“这些迹象都显示真正的价值即将到来,而非泡沫形成。”
他甚至笑称,如今建设数据中心与晶片的成本极高,“我们应该庆幸有人愿意花这笔钱”,因为最终受惠的是整个社会。”
冬海集团(Sea Limited)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李小冬,同样不认为当前市场有“人工智能泡沫”。
在他看来,大型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上投入数千亿美元,并非盲目扩张,而是基于多年资本配置经验与长期回报预期的决策。
他指出,短期内市场可能会有波动与疑虑,但从更长期的价值创造角度来看,“科技发展从未让人类失望,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