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兴市场地区的经济融合度近年来持续加强,如今可能已超过其他经济和货币联盟地区,这将有助亚洲抵御全球碎片化趋势。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星期二(11月25日)在亚细安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于香港主办的第四届亚细安加三经济合作与金融稳定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出上述看法。

他说,即使如此,经济与金融市场层面的更广泛风险仍然存在,亚细安加三地区也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结构性发展趋势,包括人口结构变化、数码化进程加速,以及人工智能(AI)技术的持续发展等。

余伟文认为,亚细安加三地区可通过三个方面共同应对多重挑战,首先是加深区域经济融合度,如推进贸易数码化简化并提升区域内贸易的效率,而区域内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能从中受益。

其次是扩大本地货币的使用。余伟文说,本地货币在区域跨境交易和外部融资时发挥作用仍然较小,亚洲要继续加强区域支付的一体化和本币结算,以提高跨境效率并增强经济韧性。“这也需要持续深化投资本地资本市场,开发对冲工具,并确保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互操作性。”

延伸阅读

贸易风险或致亚洲经济增长今明两年放缓
贸易风险或致亚洲经济增长今明两年放缓
IMF上调亚洲增长预期 警示中美关系风险
IMF上调亚洲增长预期 警示中美关系风险

第三是区域金融安全网。余伟文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扩大清迈倡议(Chiang Mai Initiative)将有助于持续完善亚细安加三的金融安全网,不仅能增强区域金融信誉,也能确保相关机制在面对流动性压力时能够迅速启动并及时应对。

国际清算银行(BIS)亚太区首席代表张涛则指出,如今市场中,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等的作用日益加强,不仅加深了跨境金融联系,也让波动性更容易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之间扩散。此外,从即时支付系统到金融资产代币化,金融市场正因数码化发展而发生结构性转变。

张涛认为,对亚洲经济而言,创新发展与全球性的结构性改变蕴含着潜在机遇,但也会带来一定风险,需要相关当局密切关注治理、运营韧性和金融稳定等问题,也要加强各经济体、各机构、或公私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学者:稳定币没有保障且并非永远“稳定”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指出,美国今年积极建设稳定币监管框架以支撑美元地位,可能会让亚洲各国央行继续面临相关风险敞口,例如美国政策不确定、政府债务和美元进一步武器化等挑战。

艾肯格林还认为,不同于具备有限保障的美元存款,稳定币没有保障且并非永远“稳定”,可能并不会成为跨境支付的主流模式。他说:“稳定币也可能会变得不安全且失去流动性,这样的情形,在2023年的美国硅谷银行事件中就发生过。”

他补充说,全面禁止使用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不适用于多数国家,因为它们并不像中国政府那般对互联网和金融交易拥有强大控制力。“我认为,更审慎的做法是采取多元化政策,包括探索发行本地货币稳定币,推动与其他国家快速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以及开展央行数码货币(CBDC)试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