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马克龙4月7日结束为期三天的中国之旅,期间受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远超外界预期的高规格接待;随团的法国企业也收获满满。从现实主义外交标准和扩大法国国家利益的角度审视,马克龙此行获得了国内部分舆论的肯定。但是,马克龙以欧洲大国甚至欧盟盟主的身份,打着敦促中国调停俄乌战争的旗号访华,从北京的反应以及他事后所发表的言论观察,此行所引发的西方主流舆论反弹,却可能严重伤害他个人乃至法国的国家信誉。
除了红地毯、21响礼炮、阅兵典礼、国宴、签署贸易大单等一系列排场,习近平还陪同他到父亲习仲勋曾主政的广东,一起在广州松园非正式会晤、品茶、欣赏寓意知音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习近平更忆述了1970年代末到广东看望父亲的往事。中国领导人以这样的方式接待来访的外国元首,十分罕见,马克龙堪称近年来在中国得到最高礼遇的外国元首。对自视甚高却因国内反退休金改革社会大抗争而焦头烂额的马克龙,此次访华无疑大获成功。
然而,就敦促习近平运用同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私人交情,调停俄乌战争这一全欧洲当下最关心的课题,马克龙非但空手而归,他相对于随行的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的表现,也让他遭遇欧美盟友乃至欧盟的严厉批评。一些西方评论甚至认为习近平成功利用马克龙,在西方阵营制造分裂。莫斯科官方评论也对马克龙企图通过北京调停俄乌战争的做法冷嘲热讽,进一步加深他在俄国入侵乌克兰前夕,数度与普京通电,还亲自访问莫斯科却徒劳而返的政治天真印象。
从现实主义和国家利益角度出发,马克龙访华并无可厚非。但是他企图以欧盟代表自居,又邀请冯德莱恩随行,反复强调法国要领导欧盟摆脱附庸美国的地位,实现欧盟“战略自主”以成为美中之外的“第三极”,却表现得眼高手低。在华期间,马克龙非但对中方刻意冷待被他邀来同行的冯德莱恩保持缄默,还在论述俄乌战争时采用“乌克兰危机”等中俄的用语,更背离美欧在台海议题上的共同立场,形容台湾是美国的危机,欧洲应置身事外,引发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方主流舆论的激烈抨击。
反对美国霸权,是自二战后法国总统戴高乐以来的巴黎外交传统。法国为此发展了自己的核威慑武力,更一度退出由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直到2009年才重返。马克龙希望成为戴高乐第二,领导欧洲摆脱美国束缚的雄心壮志,西方舆论显然并不买账。除了马克龙本人德不配位,法国国力大不如前,也是原因之一。欧盟发言人4月11日正式表态,重申了冯德莱恩的主张,即欧盟反对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公开与马克龙划清界限。
让欧洲各国共同感受到安全威胁的俄乌战争,打破了马克龙欧盟战略自主的迷思。一方面,视俄罗斯为心腹大患的东欧和北欧诸国,都一致支持美国所提供的军事保障,不满法德两国在俄国入侵前长期对莫斯科的绥靖政策;另一方面,在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就远超欧洲各国的总和数倍,自许为欧洲领袖的德法均没能扮演登高一呼的角色。就如美国舆论所批评的,若马克龙认为台湾不是欧洲的事,美国大可对乌克兰撒手不管。
纵观上述,马克龙此行访华的表现,短期内或许促进了法国经贸利益,但中长期而言却很可能让巴黎在西方阵营成为孤家寡人,马克龙也背负了破坏西方团结的罪人的骂名。从更广的角度说,马克龙做不成戴高乐第二,反映了西方世界目前缺乏有魄力和魅力,具备历史眼光和大局观领袖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