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选在即,由公务员组成的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前天(3月11日)发布重新划分选区的白皮书。来届大选的选民人数达275万3226人,比2020年大选的选民人数多出10万1791人。由于选民人数增加,国会议席总数将从目前的93个增至97个,选区数量从31个增至33个,包括15个单议席选区,八个四人集选区和10个五人集选区。
虽然单选区与五人集选区总数分别只增加一个,但在现有的31个选区中,有22个的范围重划,反映我国新组屋区的林立与人口的迁徙频密。其中,东部与西部的选区变动较多,包括上届选举竞争激烈的东海岸、马林百列以及西海岸集选区。
在上届大选,执政党在东海岸、马林百列以及西海岸集选区的得票率分别是53.39%、57.74%以及51.68%,低于全国平均得票率61.2%。在选区重划后,东海岸和马林百列集选区(将改名为马林百列—布莱德岭集选区)分别有27%和25%的选民来自并入的毗邻选区。
另一方面,西海岸和裕廊集选区将合并,成为西海岸—裕廊西集选区。这个新的集选区,有74%的选民来自现有的西海岸集选区,其余26%是原本属于裕廊集选区的达曼裕廊和裕廊西居民。上届选举,行动党在西海岸集选区险胜,但在裕廊集选区则获得74.61%的高得票率。
选区大幅度重划,改变包括反对党深耕或有意竞逐的选区,引起反对党不满与坊间热议。不论是哪个国家,反对党对选区划分的公平性,总是有意见。美国政治甚至有“杰利蝾螈”这一专有术语,形容不公平的选区划分。去年8月,前进党非选区议员潘群勤就在国会动议,呼吁政府检讨选区划分的程序,“使其对所有政党更透明、公平”。该动议只获得10名反对党议员支持,没有通过。
主管公共服务的教育部长陈振声在辩论该动议时指出,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没有大选投票的信息、不咨询任何政党、成员都是不隶属任何政党的高级公务员。委员会成员和程序与政党政治无关,目的显然是要突出选区划分的行政中立精神。
他说,任何解释都无法满足所有政党,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都可能对选区划分的改变不满。这不是因为选区划分程序的问题,而是他们认为选区划分使他们吃亏及对自身选情不利。
这次的选区范围检讨委员会的报告,比过去的相关白皮书来得更为详细。它不仅列出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以及检讨的原则,也对选区范围的更动作出解释。在这个意义上,选区划分过程和考虑因素的透明度有所增加,因此选民比较能够从中检视划分结果是否公正公平。
首先,它检讨自上届大选后人口激增的选区,包括白沙—榜鹅集选区、丰加北单选区、三巴旺集选区与淡滨尼集选区。接着,它将人口激增的选区切割或并入其他选区,或新设的集选区与单选区,以维持议员平均负责的选民人数比率。
例如,榜鹅集选区的成立,导致东海岸与马林百列集选区的范围跟着改变;丰加北区选民人数因超过单选区3万8000名的上限,分拆并入两个集选区,并与武吉巴督、麦波申、裕华以及榜鹅西这些单选区一样,分别并入隔邻的集选区;而女皇镇与武吉甘柏分别在时隔37年与24年后,再度成为单选区。
另外,在这次的检讨中,委员会为了更好地反映选区的“地理特征”,在五个新集选区中,有四个采用组合名称,例如西海岸—裕廊西集选区。这有助于提高选民对所属选区的意识与归属感。
委员会根据选区的人口数目重划选区的原则,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但在选区上的切割、合并、重组,划进与划出,因为变动幅度相当大,难免还是引发部分舆论 “杰利蝾螈”的质疑。
不论是执政党或反对党,选区重划都将影响竞选策略、候选人的排阵,以及选举结果。不仅如此,它也对选后的选区管理,有重大的影响。选区的切割或合并,意味着既有的市镇理事会可能须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如何确保市理会的日常运作在大选后顺利过渡,减少选区变动所引发的行政困扰,也是选民所关注的。
随着选区划分的报告出炉,大选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执政的人民行动党以及反对党都在摩拳擦掌,全力备战,寻求选民的委托。对于选民而言,无论是哪个选区或是哪个候选人,他们都希望选出真正为民服务、有诚信与敢于担当的政党与候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