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7月15日《联合早报·交流站》的《单身不是罪》,不禁让我想起六年前嫁女儿的心情。

我只有一个女儿。她是一个“海归”,加入外国银行,成为金融产品销售员。她每周工作超过100小时,几乎没有时间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周末外出闲逛。我从未向女儿施加压力催促她婚嫁,但心里难免担忧,担心她会错过适婚年龄。很久以前,我就写下一篇《嫁女心声》的短文,预备在女儿的婚礼晚宴上,作为父亲的发言稿。直到女儿30岁时,才找到了理想的伴侣,果断地辞去多年奋斗而得到的高薪职位,结婚去也!也结束我作为父亲,内心漫长的期盼。

我的公司经理有两个适婚的女儿。他偶尔会念叨她们的未来,希望她们早日找到合适的结婚伴侣。我以过来人身份劝告他,不要对女儿提到的任何男友做出否定的评价。我们应该持有“嫁了未必完美,但不嫁一定遗憾”的态度,鼓励女儿勇敢迈向婚姻的殿堂。尽管如此,他其中一个女儿在公司安排下出国工作一年后回国,目前仍然单身,经理对女儿的婚事始终掛念担心。

“单身不是罪”,这是个人选择,无可非议。然而,从社会伦理角度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仍然是符合传统伦理的常态。大龄未婚现象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对国家的未来可能构成隐患。因此,除了设立社交平台外,有关当局应积极从多方面考虑采取有效措施,协助适婚国人早日脱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