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联合早报·交流站·青年视角》刊登陈姿颖同学的文章《“自发学习”变成学习负担》,指出教育部2021年推出的“自发学习”计划(Student-Initiated Learning),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偏离初衷,反而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对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随着年级升高,学生的课业压力不断增加,自由支配的时间也随之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优先完成日常课业,而将“自发学习”视为次要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简单、熟悉的活动,导致学习流于形式,缺乏深度和探索意义。学校可以适当地减少活动数量及成果提交的硬性要求,改为更灵活的方式,例如允许学生用短视频、照片、动画等多元化形式记录学习过程。这不仅能减轻负担,还能增加趣味性。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和系统化的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和发展兴趣,真正实现“自发学习”的目标。例如,定期举办各类兴趣体验工作坊,如烘焙、编程、摄影、手工艺或创意写作,帮助学生接触不同领域,激发探索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并借助反思日志、学习手册、分享会,记录与总结学习成果,能够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单一成果。这不仅可以避免与日常课业发生冲突,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专注于探索和学习。
为让“自发学习”更有深度和实际意义,学校还可以尝试将兴趣学习与各学科内容相融合,例如通过烘焙学习数学比例,通过外语学习了解异国文化,既能丰富学习内容,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用技能。此外,根据年级和学生需求调整时间分配也是关键,例如高年级学生可在假期或课余时间灵活安排,避免与备考和课业冲突。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灵活的时间安排,以及教师的适度引导和丰富的展示平台,学校可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自发学习”,实现兴趣与学习的双赢。学校可以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机会,如兴趣体验工作坊、导师分享会,帮助学生发现和发展兴趣,而不是单靠学生独自摸索。教师不仅可以通过指导,帮助学生设定个人目标,还能通过鼓励与反馈,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长的乐趣。
“自发学习”计划的初衷,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与兴趣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业负担。唯有通过减少强制性要求、提供系统支持和灵活安排,才能真正实现目标,帮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乐趣,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