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蔡天寿读者6月21日刊登在《交流站》的《最后一张拥车证该给谁?》,我也来聊聊这问题。
若如新任交通部代部长萧振祥所言,与其分配给每天只大概用车两次的私家车,分给私召车的经济效益更高,能造福更多人,我觉得这个想法有待商榷。这几年整体经济不是很好,拥车证的标价却节节攀高,不禁令人纳闷。
但如蔡君所指,政府没有限制出租车和私召车在市场的数量,造成AB两组的竞标价节节攀升。虽然官方一直把问题归咎于市场需求,但舆论认为拥车证价格攀涨,与私召车和出租车数量不无关系。真正需要拥车的标准,又是由谁来决定?
当局有没有确保那些拥车证被用在出租车和私召车后,能完全发挥为民服务的效率并合理收费?还是有些人只利用租来的出租车或私召车,在赚够租金后,用来当自己的代步工具?
这几年来,有不少有拥车需要的小型业者,尤其是小型装修商,因为无法替换新车或延续旧车的拥车证,被迫结束营业。这间接推高装修业务的价格,加重大众的生活压力。这些骨牌效应,不知部长有没有考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