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对冠病的恐惧心理减弱,甚至在部分人群中已近乎消散,笔者观察到,人们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似乎也随之松懈。例如,曾经在咳嗽或打喷嚏时主动遮掩口鼻、戴口罩的行为,如今在地铁和巴士上已不常见。令人忧虑的是,诊所和综合诊疗所的候诊人潮依旧不减,患病人数似乎有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愈来愈多公司恢复全员回返办公室上班,疫情期间广泛实行的混合办公模式亦日渐式微。高峰时段地铁车厢再次人满为患,道路也频频出现交通阻塞,仿佛一切回到疫情前的常态。的确,这样的景象象征着经济动能的回归,但在公共卫生层面,我们是否过早放松原本因疫情而建立起来的警觉与体贴?
活跃的城市氛围固然可喜,象征社会秩序逐步重建,然而在这表面的“恢复如常”之下,公众健康与员工福祉是否也应成为我们优先关注的议题?
陆路交通管理局的灵活行程规划计划,鼓励通勤者提早出门,借以分散人流,缓解通勤压力,若能配合职场层面的灵活安排,效果或能更上一层楼。
人力部不妨考虑设立政策框架,鼓励企业每周设定一两天强制居家办公日。这不仅能作为未来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也有助于分散交通高峰,降低感染风险,并为员工提供更有弹性的工作安排,提升专注力与生活质量。
此外,早前社会曾热议四天工作制,包括每周四天、每日10小时的工作安排,或由企业自行设定弹性轮休制度。尽管相关讨论近来趋于沉寂,但这类具前瞻性的工作模式仍值得继续探讨。政府可考虑在部分行业推动试点计划,并根据试验成果逐步推广,为本地职场注入更多灵活性与人性化管理。
更进一步,当局亦可设立跨部门专责单位,系统性研究如何优化工作模式与职场体验,包括推动成果导向的评估方式、增加弹性工作时段,以及加强对员工心理健康的支持。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加坡在“职场宜人指数”及“人才保留力”等国际指标上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打造更具韧性与可持续的工作生态。
一个高效且关怀员工福祉的职场环境,不应只是理想,而应成为新加坡迈向未来社会的重要目标。唯有在经济发展与人本关怀之间取得平衡,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健康、有韧性、可持续发展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