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北美十三州建国,形成今日美国之雏形。当时由于十三州之间力量、利益和观念的巨大差异,以及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三权分立”思想影响,美国先贤确立了“三权分立制度”。此后,制衡思想深入美国人心和国家生活各角落。一战以后,随着美国逐渐成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这也应用到外交领域和国家竞争层次,延续100多年。

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在长期隔岸观火后,1917年突然宣布参战,标志美国正式走向世界舞台。通过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被削弱,美国制衡日本的意图一定程度上得到实现。二战开始,美国坚守传统的隔岸观火姿态,欧洲战场法英和苏联力量受到极大削弱,亚洲战场美国支持中国将日本拖入“人民战争汪洋大海”。日本人重施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以来传统的“先发制人”故伎偷袭珍珠港,美国1941年正式参战。

二战以后,各国实力都受到极大的削弱,苏联在战争中成长壮大。雄才大略的罗斯福总统设计了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集中体现牵制战略。美国邀请亚洲战胜国中国成为筹备中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牵制咄咄逼人的苏联和潜在对手日本。但苏联斯大林基于国家实力,提出美苏英三个常任理事国构想。英国为了应付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张法国加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同时为了保证在香港的殖民地,反对中国为常任理事国。最终,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盟友,肩负牵制苏联、遏制潜在对手日本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