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亿美元的政府标案,外资跃跃欲试也担忧政治风险。作为亚洲最年轻的民主国家,东帝汶在今年5月20日迎来建国20周年,过程虽历经艰辛,近年总算因为开采石油与天然气有成,政府开始有底气大兴土木。不过由于涉及复杂的政商利益,与东帝汶的政局风险,是否能如期招商引资,值得关注。
东帝汶曾为葡萄牙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1998年在澳大利亚与西方势力支持下,由联合国监督进行独立公投,遭到印度尼西亚政府强烈反对,一度爆发严重的武装冲突,导致东帝汶大部分基础设施被摧毁,数十万人民流离失所。直到以澳洲为主的国际联军介入,并透过“联合国东帝汶过渡行政当局”协助国家重建,才于2002年选出古斯芒(Gusmao)为第一任总统,正式独立,成为全球第193个国家。
然而,如同大多数经历殖民统治的地区,东帝汶一直是全球最贫困国家之一,人口不到200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2300美元(约3200新元),青年族群多半到其他国家寻找工作机会,导致本国生产力落后,且大部分以第一产业为主,基础设施十分不发达。靠着前几年中国一带一路的投资(2016年最高峰时达数千万美元),勉强有一些桥梁道路的建设与援助项目的开发,让百废待兴的土地稍有点宜居的样貌,但这离正常国家的标准还是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的经济坏消息陆续传出,被视为“债务陷阱”,东帝汶政府也积极引进不同种类的外资,希望能在国家发展道路上,避免同时押宝单一的境外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