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有议员在国会讲了阿公和孙子阿成的故事。大意是说阿公省吃俭用,辛苦储蓄,每三五年会出一笔钱给阿成,帮他读大学、出国参加浸濡活动、结婚娶老婆,或是跟朋友做小生意等等。一天,阿成却问阿公:你为什么总是三五年才给我钱,为什么不每年都给我钱?
这个故事里的阿公指的是政府,阿成指的是某些选民。故事听起来很接地气,意在称赞政府理财有方,也暗喻选民不应予取予求,但比喻并不贴切。阿公和阿成是祖孙关系,同一个家庭的成员。钱既然是阿公积攒的私人财产,他完全有权决定怎么用。
但政府这位“阿公”就不同了。我们常说“阿公的钱”,以为钱是政府的,政府可以随便用;其实钱是国家的,是公共财产,政府只是人民选举出来的管理人,形同“管家”。政府要花阿公(国家)的钱,每年必须提出一个预算案,经国会辩论、审查和通过后,才能把钱用出去。最后如果发现预算不够,必须来个附加预算,也必须走同样的程序。如果遇上什么重大变故,如冠病突然来袭,影响经济民生,须要出台紧急救援措施,帮助百姓渡过难关,同样也须提出追加预算案,经由国会辩论、审查和批准。
